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

2013-01-15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

一、《周易》简9“又孚 缶”

帛书本作“有復盈缶”。今本作“有孚盈缶”。整理者释为“又(有)孚海缶”,认为“以喻著信立诚,若海若缶,能纳来者,皆与相亲而无偏。”

第三字,或认为与“海”不似,疑从“水”,“企”声,与“盈”音近相通。[1]或认为从“水”从“ ”,有可能是“渴”字的异体,疑读为“竭”,“竭缶”是说缶里无水。[2]

今按,简文第三字似海非海,或表示疑问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认为,此字右旁从“妟”,“婴”字从之。如下列“婴”字:[3]

王子婴次炉 古陶文 玺汇5350 玺汇2360 信阳楚简2.15 周易简

简文 字所从的妟,与上举陶文、古玺、金文所从类似,当为 之分离形。说不定就是从 形,目前所见只不过是上部墨迹脱落所致。同简的“来”字中间就脱去一些墨迹,致使中间竖笔不清。妟,影母元部。婴,影母耕部。读音相近。如《左传·僖公元年经》:“公败邾师于偃。”《公羊传》偃作缨。此字应该隶定为 。 字未见于字书,当为“瀴”字省作。这种省作,已见于望山、信阳、包山等楚墓出土竹简的“缨”字,省从妟作 ( )。[4]战国文字的“安”字,或不从“宀”,与此也类似。[5]

《集韵·迥韵》:瀴涬,水貌。《文选·木玄虚海赋》:“经途瀴溟。”李善注:“瀴溟,犹绝远杳冥也。”《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故溢堤之水,不淹其量,煽乾之火,不复其炽;水静则无沤瀴之怒,火消则无熹毛之热。”

瀴与“盈”读音相近。婴,影母耕部。盈,喻母耕部。不仅叠韵,而且声母同属喉音。如樱或作荆,荆从刑声。盈或作形,形从 声。而形与刑均属匣母耕部,读音相同,典籍互作之例极多。[6]因此,瀴、盈音近假借。“又孚瀴缶”,即“有孚盈缶”,或解释为“有诚心象装满一个瓦罐子那样充分”。[7]

不过,我们认为“瀴缶”当读为“罂缶”。《山海经·西山经》:“婴以百珪百璧。”郭注:“或曰‘婴即古罂字。’”[8] 罂缶,指腹大口小的瓶。《汉书卷三四·韩信传》:“陈船欲渡临晋,而复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服虔曰:“以木柙缚罂缶以度也。”韦昭曰:“以木为器,如罂缶也。”师古曰:“服说是也。罂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三国志卷五一·宗室传第六》:“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9]

如此,简文“孚”可读为“浮”[10],是以浮力作比。“又(有)孚(浮)瀴(罂)缶,终来有它吉”,其义是说,具有浮力的罂缶,最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吉利(结果或作用)。

二、《周易》简30“莫之 ”

此句帛书本作“莫之胜夺”,今本作“莫之胜说”。报道者认为末尾一字待考,又云或释“敚”,《广韵》:“敚,强取也,古夺字。”以喻牢固。

或怀疑此字从八从丈,从八的字有分解之义,合乎“脱”训分解义。[11]

今按:此批《周易》简有几见“丈”字,如简7作 ,简16作 ,所从“十”之竖笔基本垂直,与此字竖笔向左撇出书写相近,但并不相同。“丈”字从“八”似乎也不太好解。“八”下左侧下方有一点,可能是简上污点,如同简“九”之上方、“莫”之下方的污点。

根据字形字义,此字有下列两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