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简单的对中国古代文学本原论的分析中,人们不难了解,在这里已经有了中西的对话,因为这里所提到的“物理”、“心理”、“伦理”、“哲学”等术语及其运用,层次的递进分析,以及与西方“摹仿”说的比较等,就是用现代西方的学术视野和方法来阐释中国古代文论,这里就含有“对话”的成分。此外,我们还有文学的创作问题。文学作品问题、文学鉴赏问题、文学抒情问题、文学叙事问题、文学理想问题,等等,都是中西文论对话的共同话题。
(三)坚持逻辑自洽原则。中西文论对话是有目的的,不是为对话而对话。中西对话和对话式的比较,都不是牵强附会的生硬比附对应,我们的目的不是给中国古老的文论穿上一件洋式的西装,也不是给西方的文论穿上中国的旗袍,而是为了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的建设。就是说,通过这种对话,达到古今贯通,中西汇流,让中国古老的文论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实现现代转化,自然地加人到中国现代的文论体系中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呢?这就要中西对话中实现“逻辑自洽”。所谓“自洽”,就是我们所论的问题,无论是以西释 中,还是以中证西,或中西互证互释,都必须要做到“自圆其说”。所谓 ‘逻辑’也不仅是形式逻辑,更应该是辩证逻辑。即不要过分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解释,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人的意思所在,了解古人用心之苦衷,也要了解西方文论的意思所在,以全面的、深层的、变化的眼光来考查问题。
注:
①南帆:《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5期。
②陈伯海:《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③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④季羡林:《中外中外文论絮语》,见钱中文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10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⑤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遗书》第四册。
⑥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上海,大共和日报馆,1912。
⑦⑨陈寅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⑧贺麟:《五种观念的新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