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恒先》编联、分章、释读札记

2013-01-15

顧史考先生把第三簡和第四簡的位置對調,但這種可能性不大。從文章的表現方式來看,第四和第五號簡之間“@(察?業?)@(察?業?)天地,紛紛而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廢。”文氣是一貫的。

第四章

智(知)既(从口)而巟思不天(从宀)■。有出於或,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第五號簡)言,事出於名。或非或,無謂或。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謂言。名非(第六號簡)名,無謂名■。事非事,無謂事。

如果説第三章講的是各種欲求的發生及再發生。那麼,第四章很可能談的就是人類知識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是如何發生的。

《恒先》中所見“■”很特殊,不像其他簡文往往出現於文章或文句結尾。它更像是提示符號,説明這裡很重要。即是作者想要強調的地方,或告訴讀者這裡是一個重要命題。“智(知)既(从口)而巟思不天(从宀)”很可能就是這樣一個與“知”或“智”有關的命題。這句話很難解釋,《説文》中有“既(从口)”字,釋爲“嘆”,似與此處關係不大。李鋭先生把“既(从口)”看作是“幾”的假借字,竝指出《五行》中有“幾而知之,天也”“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筆者以爲,這是較有啓發性的解釋。郭店楚簡《五行》篇中有“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察,思不長不形。”“不智,思不能長。”“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亡,不亡則明,明則見賢人,見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智。”“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喩而知之謂之進之。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幾而知之。天也。”馬王堆帛書《五行》也有相同内容。關於“幾而知之。天也。”馬王堆帛書《五行》有更進一歩解釋,“幾而知之,天也。幾也者,齎數也。唯有天德者、然後幾而知之。”如果把“既(从口)”看作是“幾”的假借字,那麼在“智(知)”、“幾”、“思”、“天”這些關鍵詞上,兩者就有着相當多的一致,這種一致恐非偶然。

《五行》“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中的“天”指的是賦與人内心的先天的自然的東西(參見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研究》第二部第六章、汲古書院、1993年2月),“幾而知之,天也。幾也者,齎數也。唯有天德者、然後幾而知之。”説的是“在事物只有徴兆出現的段階就能‘知之’,這就是‘天’。‘徴兆’,已具備了‘數’,唯有‘天德者’,才能‘幾而知之’。”(參見上書第二部第二十六章)《恒先》的“智(知)既(从口)”是否可以理解爲“幾而知之”,《恒先》的“天(从宀)”是否可以理解爲《五行》中的“天”或“天德”,還有待深入研究,在此不敢妄下結論。

不過,兴?苤??段逍小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