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3-16
时代在发展,诗歌也在发展。与时俱进的诗歌艺术这驾三套马车,在政治时代的意识形态写作下基于安全的考虑曾经负载过不该负载的重荷,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影像时代诗画关系的重新审视。
在经济时代的功利性写作中基于成本的核算也曾卸载过不该卸载的真爱。它一直庄严地呼唤着作为艺术的功能纯化,也一直不能免俗地默许了杂七杂八的“木马”植入。至此影像时代,面对着现代视听多媒体艺术对传统语言单媒体艺术日益强烈的冲击,整个文学都在谋求适应,诗歌也当奋起自卫。本文以影像时代诗画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入题,试图从诗歌的文本内部为影像时代的诗歌艺术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
影像时代,文字语言的诗歌艺术面临着视听语言的影像艺术之挑战
影像时代,强大的视听语言试图覆盖一切言说,并试图垄断人们所有的感知。视听语言的这种力量强势,典型地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的普遍改写,如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把不可直观的文字描述改写为可以直观的影像记录。虽然也有把电影改编为小说的现象,但这却不是文学的原创性光荣,而是文学的投靠性羞辱。2004年,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在刊行七版之后,又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而且是诗人叶匡政的设计),文学再一次向影像“卖身求荣”……视听语言的这种力量强势,更深入的体现,是它对人类感知时空的改写,比如:通过加速,影像能够迅速地展示花朵从开放到凋谢的全过程;通过镜头推拉,一个屎壳郎滚土球的事件可以巨大到占据所有画面(视域),也可以渺小得隐入辽阔山川。于是从更为本质的层面上观察,影像帮助着人类的想象力,却也破坏着人类的想象力——影像正在改写人类的想象方式。
面对如此强势的影像冲击,面对当前社会人们疏离纸质书籍转投互联网和电视机之事实,以传统的文字符号而获取感知的诗歌,分明感觉到自身处境的岌岌可危:“四十年后的今天,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由于商业化与体制化合围的铜墙铁壁,由于全球化导致地方性差异的消失,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洗脑方式,汉语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而走向衰竭。”[1]北岛所谓“新媒体”对诗歌的“洗脑”,无疑是率先从“洗眼”开始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说:“书籍斗不过屏幕。电影发明之初,书斗不过电影屏幕;后来,书斗不过电视屏幕,也斗不过电脑屏幕。”而诗歌则是这些“斗不过”的“书籍”中最缺乏战斗力者。2009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新年新诗会已届六个年头,这一电视与诗歌“共谋”的活动效果——让诗歌“插上电视的翅膀飞入了千家万户”——即使十分良好,也不能掩盖诗歌艺术面对电视传媒的无奈。“
标签:文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