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毛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03-19

修正主义史观否定官方称饥荒是天灾的谎言,而将之归咎毛泽东,这种简单化的看法有其不妥当之处。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毛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毛泽东和他位居中国党政高层的同僚无疑要为饥荒负上最大责任,不过,无庸置疑,毛泽东、周恩来和其它中国领导人并非蓄意引起大饥荒,葬送数以千万计农民的性命。毛泽东和乌克兰饥荒时期的斯大林不同,他没有以幸灾乐祸的心态来看待百姓饿死的消息。更重要的是,单单指摘毛泽东会阻碍我们反思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这是因为大跃进是多面相的事件,必须以多重视野、从不同层面来反思,这点作者曾于另文提出。

跟近年经济学者的研究不同,本文焦点在于饥荒对政治形势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农村制度转变的长期影响。许多中外著作都把重点集中于高层政治斗争,特别是围绕 1959 年导致形势急转直下的庐山会议,但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导致中国各省之间饥荒严重程度各异的深层结构动态。在此分析中,我单独举出公共食堂来讨论,因为它不但是引起并加剧饥馑的重要制度,而且更重要的,它是大跃进激进主义的显著代表。我借助各省数据深入探讨参与公共食堂的模式,并指出这些模式反映了在高度压制、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中,一种我称之为代偿式政治表忠心态( politics of loyalty compensation )。除此以外,本文亦会探讨这场缘于政治的饥荒对农民和干部态度倾向的冲击,以及对其后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影响,这场改革促成了后毛时代公社的解体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1957 年末,毛泽东和他的同僚推行大跃进运动,扬言要超英赶美。在农村政策方面,毛泽东依旧偏爱大规模农村组织单位。表面看来,这种制度转变背后所依据的是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虽然毛泽东没有使用这个字眼)的逻辑。一方面,大型农村机构能更有效动员农民和承担大规模水利建设及其它工程;另一方面,是藉此制度转变在成员众多的单位中推行平均主义。

人民公社在 1958 年出现,是响应毛泽东呼吁制度转变而应运而生的新组织。它在 1958 年年中首次出现时有个不甚高明的名字──大社,到了 8 月初毛泽东赞成以人民公社为名后,全国公社数目激增。 1958 年 10 月底,大多数省份都宣称已完成向人民公社的过渡。中国农村办了 26,500 个大型公社,有 99.1% 的农户参与,每一公社平均有 4,756 户。

标签:文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