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语言 > 汉语

5000字汉语论文:跨文化

编辑:

2016-01-27

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承”,二是“传播”。“传承”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积淀,是对中华文化精髓和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把握;“传播”需要的是理论的指引和技巧的运用,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对传播效果的追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华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汉外文化对比等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脉络的前提下,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哲学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包含着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很多人觉得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潜移默化地自然习得的。其实,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学习,身处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层面;理解不到位,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或盲目坚守文化自大,或在强势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场的坚定性。所以,对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除了要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外,还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认同。

世界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获得与中华文化进行参照比较的相关知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知己知彼”,以顺利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文化知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着眼点应放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对话上,教学内容要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化知识类课程在设置上要坚持整体性、渐进性的原则。整体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容上既要相互关联,又要避免重复。教学单位应对本科阶段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进行整体观照,把握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比如“中国简史”与“世界简史”两门选修课可以考虑同期开设,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外历史大事同时纳入视野,共同观照。甚至还可以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便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渐进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最后再对比的顺序来设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较”课,必须在学生先学习“中国文化通论”与“外国文化通论”两门课后才能开设,只有先熟悉了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才会有效进行。

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因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状况和发展态势感兴趣才选择学习汉语的。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有助于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有助于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他们规划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举办的“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化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5000字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详情请点击汉语

标签:汉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