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基于语言相对论的探析

2013-01-06

认知科学的繁荣,引发了对文化相对论经典命题的重新定位与思考,来自文化相对论的最新研究表明,语言体系与类型不同的确影响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居住在巴西亚马逊州麦茨河沿岸的毗拉哈人(Piraha),使用完全不同与任何文明社会的数字计算体系。这个部落群体成员,使用这只有“一个,两个,多个”这些数的计算概念系统,由于缺少基本的运算系统,毗拉哈人很难进行大于三的数字运算,因此在部落以外的买卖中经常吃亏上当。除此之外,毗拉哈语言结构还有一个非常独有的特征:既没有从句结构也不存在递归现象。语法结构上的贫乏,使的本族人只能使用“这只箱子大,那只箱子小”这样的说法来表示“这只箱子里装的东西比那只箱子多”这样的比较说法。(杨永林,2004)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了不同的世界图景,因此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从母语的图景转化到目标语言的图景。我们的语言、思维及现代化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强加于宇宙之上空间是三维的静止的,时间是一维的运动的,并将这流动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Hopi人关于事物的思维,永远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他们的世界观当中,这两个方面从不独立存在。他们只有“呈现的(manifested)” “呈现中”(或叫未成呈现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不需要时态也可以充分表达意义,并使人们习惯用时空概念来思考。

参考文献:

[1] H.H. 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 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高一虹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杨永林,外语教育与研究[J],2002,5第三期。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永林,外语教育与研究[J],2002,5第三期。

[6]刘润请,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精品学习网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