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12-10-18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后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新课改实施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新课改和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体验对其运用做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课改 学科渗透德育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推进逐步由外在的制度安排向教育、教学的内部改革过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这次课改提出了六大具体的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以前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逐步形成价值观。这次课改,第一次明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强调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一、课改后基础教育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新课改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分内事。

(二)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

课程结构与教材的改革后,基础教育学科涵盖知识领域广,延续时间长,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通12年。教材设置上,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持续而深刻的。

(三)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

课程管理的改革强调学科教学有固定的课时、相对稳定的教材、有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体系,且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规定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原则分析

对于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而言,学科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既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一过程的科学性。第一目标要明确,每个教师课前要制定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内容要正确,在学科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思想观点准确无误;第三方法要科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坚持唯物辩证法,循循善诱,实事求是,不讲假话空话;第四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其渗透德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如,在具体实际中要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渗透。

(二)因地制宜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要采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进行渗透;同一阶段的学生有着其个性的特点必须根据个体学生实际进行渗透。

(三)灵活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