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浅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人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孔子也十分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涉及的领域已涵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及实行,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决战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学会学习”等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涌现。其中对教学问题的探讨,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从哲学角度研究教学的主体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师生交往等问题成为热点。在理论上,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的认识也从“特殊的认识活动”,一直提高到“生命活动”这一认识高度,理论认识飞跃了一大步。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了探索。而现实中教学实践却受到考试制度、课程以及教师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远远滞后于理论的发展。大多数教师或者对新的教学观念视而不见,疲于应付任务;或者对日益深奥的教学理论感到难以把握,存在着严重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因此,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犹如处于河的两岸。怎样使“两岸的人员”能够搭建一座桥梁,使教学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高效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一直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为学而教。可是对于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仅仅向其宣传学生如何获得学习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把它转换成“教”的策略。学校教育的目的、有意识性、计划性、可控性,这些最主要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但这绝不等于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牵制压抑、不留呼吸的空隙,而是一种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的主动的、愉快的、尊重个性的、又不偏离教学总目标的控制。作为现代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其优秀的标准不仅是对教材的熟练、正确的掌握和善于表达,更要具备这种反审教学的智慧与谋略,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认真负责、要爱学生,更需要有聪明的头脑和审时度势的驾驭能力。所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1.兴趣可提高认知的质量
兴趣是构成动机的重要方面,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兴趣产生认识的内驱力,成为动机的重要来源,这种认识的内驱力使中枢神经的活动异常活跃,并趋向于引发兴趣的对象。表现为:注意的广度、持久性提高;回忆再认、记忆能力增强;思维具有发散性、创造性。有实验证明,在两组学生中,第一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认识内驱力,自发指向认识对象为教学方法;第二组用讲述、灌输法,学生在指令下机械记忆。第一组方法对教师而言费时费力,而且在教学刚刚结束的测试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并无显著差异,甚至有时,第二组要好于第一组。然而在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再作一次测验,看看知识保持的程度,那么,前一种方法会显出优势。兴趣可以弥补天赋的平凡,也可以使智能优秀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绩。
2.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降低疲劳度兴趣可使学习者对认识的对象充满热情,形成积极的探求欲望;对信息的加工处于自动化中,或主动控制状态;学习中无须调动太多的有意注意,对一直努力调动能量的需求降低。一旦问题解决,探求的需要也随之实现,会产生轻松、满足的情绪体验。对学习的内容甚至学习的环境产生接纳、亲和之感,减少或避免焦虑、恐惧、害怕被处罚、害怕失败等负面情绪,降低疲劳度,苦学变成乐学。这也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提出的自主、愉快学习的状态。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中的兴趣有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之别。个体兴趣由于天赋禀性、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形成,具有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情境兴趣由某个刺激源引发,可引起众多人的反应,突然发生,影响短暂。情境兴趣可导致个别兴趣。学生个性化的兴趣是教师应该了解和把握的,但课堂活动毕竟是有限时间内的群体活动,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倾向以促进学习,构建情境兴趣对教学常常更加有效可行。
教师教学是实践活动、价值活动、生命活动,但首先应是认识活动。教学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认识,对课程的再认识,以便能在课程内容中甄选顺序与角度,有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赫尔巴特说:“同旧有知识相关的新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但是,凡是熟知的事物尽管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注意是不会永续的。可以引起我们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在学龄初期,认知结构中过去的经验一般是生活经验,如教师可用跷跷板引出力学的原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内容、难度的拓展,与新课题结合的旧有经验会逐渐从生活经验演进为过去的学习产生的认识兴趣。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事实上用人为的方式建立一个上位经验概念,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同化新的教学内容,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旧有的知识时,先行组织者不失为可采纳的方法。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激趣,教师首先要深刻挖掘教材,掌握其中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讲述时进行有意讲解;同时要了解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举例、讲述过程中穿插进来,一般来讲包括人文(如建筑、各地风土)、现实生活(电视、时装、音乐)、自然(动物、植物、生态、气候)、实效(安全、电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组织成一个事件、事实,如:“全世界人一周内扔掉的一拉罐,一个接一个地能排到月球。”也可以组成一种引人深思的理念。如“为什么恐龙会灭绝—— 火山喷发了它们的食物。”一般来讲,事实信息更直接迅速地使人产生兴趣,但影响短暂;理念的信息比事实信息更能持久和专注地保持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兴趣,它更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学组织中的激趣策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