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常指人的社会技能,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主要包括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情感(感觉和感情)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①人格上的认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集中表现为学习知识的能力方面,即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能力。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 % ,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 %以上,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此外,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教育缺失的5 种模式下,长期与父母分居,缺少父母的管教,自觉能力较差,得不到他人的督促与教导,只是“填鸭”式地被动学习,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较低,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最终厌学、逃学、辍学。农村家庭教育在保证留守儿童接受相应义务教育的同时,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②人格上的行为问题。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行为养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行为每况愈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较差,由此引起的不良行为也经常发生,例如破坏课堂纪律、抽烟、打架斗殴等。
习惯行为问题普遍存在。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习惯行为不良,例如不讲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零钱;部分留守儿童习惯行为较差,不听长辈教导,我行我素,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不良的习惯行为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
极端行为问题凸显。集中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占比例较大。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中,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 %。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犯罪剧增。
③人格上的情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因家庭情感缺失所引起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父母缺少和留守儿童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在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从而心理扭曲发展,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人格障碍、性格孤僻、自卑、情感冷漠、失落、封闭等。外在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亲子教育有利于孩子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正是亲子教育不足的表现。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分析
1. 突破二元社会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
“一元”主要指“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基本形成”,并不是指只有城市没有农村。突破二元社会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是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心理平衡的内在要求。二元社会的突破,城乡之间的人为分隔消除,先天的身份差别取消,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失衡的社会心理才能改变,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由“二元”走向“一元”,一要转变观念,由城乡二元的旧观念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观念,即在思想上将城市和农村看做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的不可分隔的社会系统。二要转变制度,改变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旧制度,特别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户籍制度。突破二元社会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工贫困的生活现状。
2. 关注农民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应注重贫困农民,特别是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从政策上对农民加以引导,由“输血工程”转为“造血工程”。在农村社会保险方面,应加强保险制度建设,使农村社会保险建设由空白走向逐步完善,确保农民工和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
注重农民工享受城镇的社会福利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在城镇享受义务教育待遇的问题。“2007 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将得到流入地政府公共财政的保障”。国家也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该政策为农民工带着子女一起进城、解决其子女在城镇上学难起到有效的作用。
3. 充分吸收农村游资,缓解离土离乡现状
所谓吸收农村游资“, 是在使这一笔可能的生产力实现出来,换言之,是要把农民现在所收藏的钱用在生产事业上。增加用在农业上得奖资本,使农民自己来利用他们的储蓄” 。充分吸收并利用农村游资,一方面,可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创业,从而直接减少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集体农业生产,有效安置返乡农民工,使农民工由“离土”变为“利土”。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条件,有利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改善。
4. 鼓励利用“股份制”模式,兴建留守儿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