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1-28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恩想。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冲突中吸收和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绝大多数时期也都强词“三教”并用。南宋孝宗皇帝赵奋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大约从东晋至隋唐,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互补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对“和”与“同”的区分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二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即是人道,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达到天人相知、相通、和谐的境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三是“中庸之道”。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
标签:中国哲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