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其它社会学论文:浅析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思考

2013-08-26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其它社会学论文:浅析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思考,供大家阅读参考。

1、文化墓础的不同是中国武术进人奥运会的最大障碍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对待人与 自然 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夭人协调、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就造成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离和对抗.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体育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武术以“天人合一”为基点,强调下盘稳固,脚下有根,形成静态型动作系统.中国武术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主要以不失重来获取身体平衡.这就使中国武术在对待主客体时重视主体道德的修养,忽视客体的探索和追求,把个体道德修养奉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具体表现在动作结构上,则是所有的攻防动作都基本建立在双脚同时着地,或一只脚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另一只脚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的基础上,属于防御性动作技术结构.所以中国武术拳法中横向和回头的动作也就最多,横向回头又在技击中维持着一个圆.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正是自保、稳定、内守的民族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武术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像吴图南等一大批一辈子没打过人的武林高手,虽然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却受到中国人的尊重.

西方文化为基点的奥运文化,带有明显的进取、冒险、开发等积极的特征,其“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和古希腊人“永远争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无不体现出西方文化中激烈竟争和对自然的无限征服,无疑这是一种动态型文化系统.在动态文化系统的作用下,个体的本位价值文化得到弘扬,奥运会项目都强调以不断运动来保持身体平衡,这正是进取的、开放的、具有攻击性的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有野兽之称的拳王泰森虽然咬掉了别人的耳朵,却仍然受到西方人的欢迎.

静态型的中国武术能否被动态型的奥运会所认同呢?我们知道失去基础的文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传统的中国武术脱离静态型的传统文化便失去了其本质所在,它的基点不再是“天人合一”,精神实质不再是“贵和尚中”,价值取向不再是人与人的仁爱和泛和谐.也就是说传统武术一旦脱离静态文化的范畴又很难称之为中国武术.如当前流行的散手,它实质上是西方自由搏击的拷贝,而中国武术所要求的尚圆、重机会、重法巧等实质内容在散手中已荡然无存.所以武术界很多人根本不承认散手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它不仅内涵丰富以至自立,又完全可以完整的折射出母体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武术始终浸透着中国传统 哲学 、 政治 伦理、宗教思想、文学 艺术 ,军事思想等,并受到这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在中华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而当前提出的对传统武术的“改造”和“转型”,大都是风格、招式的异变,并没有深入到文化主体中去.如何将中国武术文化溶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中,恰恰是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后仍能称之为武术的关键所在.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没能对武术运动深层的文化观念进行研究和改造,使得 现代 武术 发展 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武术文化至今没能走向现代化,这就成为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