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报道与旧的宣传报道模式
过去我们的新闻学不讲客观、公正,也不讲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宣传一方面情况时,就不会客观地摆出另外相反的情况;讲一种意见时,就不会客观地指出另外不同的意见。于是新闻报道几乎分成了单纯表扬、单纯批评两大类型,凡被表扬者绝不涉及其一点不足,凡被批评者绝不提及半点长处。其实,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这种方式用于宣传,最容易导致一个方面的信息过量传播,加上各种媒介交互作用,造成正反馈循环,就出现所谓大轰大嗡式宣传、“一窝蜂”宣传。这种现象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常出现,就不需要再去说它了。在新时期的宣传中,也仍然不时有所抬头。比如为了宣传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和农村的大好形势,有一度报纸上宣传了不少万元户、电视村之类,那些报道在渲染农村变富时,实在是妙笔生花,结果造成了社会群众的心理失衡,一些城市居民以为农民都富起来了,他们面对蔬菜、副食品涨价,工资收入变化不大怨言颇多。即使同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些农民,看到本地变化甚少,埋怨国家把他们忘了。实际上万元户在当时农村是极少的,电视村也是不多的,即使在电视村里也有穷户。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初衷本是好的,万元户、电视村也确实应该报道,但是,由于只报“一面之辞”,不注意使用平衡手法,造成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在用很多篇幅报道电视村的变化之后,再写上(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陪同采访的县长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电视村在全县只有两三个,即使在这个村里也还有三五家是借钱买的电视机。这样写,我相信效果会好一些,它一方面能给人信心和鼓舞,同时也不使人产生盲目乐观及其他副作用。只是我们的报道向来没有平衡的习惯,记者就是写上了,编辑也会认为这与歌颂农村大好形势的主题相背而加以删节。
我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只想着当时需要宣传的某个时兴的主题,心里还要装着一个永恒的、每篇报道都应体现的主题,就是帮助读者准确地认识世界。像报道上面县长所说的情况,不只是给全社会送去了这个电视村的信息,也送去了广大农村面貌变化中带有定量分析的信息。向决策层、向社会送去这样全面、准确的信息,才是新闻记者应尽的责任。
平衡手法使用起来,常常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特别是某事物成了宣传热点的时候,这时如果对其反面的情况稍加披露,给这个“热点”事物洒点凉水,淬一下火,本是好事,但做起来却很难。温州地区有一度改革很有特色,很有成绩,时有“温州模式”之称,新闻界纷纷报道,趋之若鹜。但是那里迷信、造假等恶习并不少见。钱融同志几年后在一篇《他们靠作假致富》的短文(载于《法制日报》)中,为柳市伪劣电器终被揭露而高兴,写道:“柳市在温州,当时只能说温州的好活,否则便有否定温州模式之嫌。本人采访归来,先写了一篇温州人造坟的文章,几家报刊都不敢发表;本欲再写关于电器作假的打算,只好作罢”。如果说单独发表一篇披露负面的报道没有勇气的话,在许多温州改革的长篇通讯中,能不能对这些负面稍作披露来平衡一下呢?可惜我们很少见到。在旧的宣传模式下,说好大家都跟着说好,好到底;说坏大家都跟着说坏,坏透了,大轰大嗡,人云亦云。因为这样做似乎既省事,又安全。
平衡与改革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