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3-12-17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两国关系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和平对等、联系紧密和交流频繁的时期。但是,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却出现了疏远、冷淡甚至恶化的现象。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改善相互印象,增进相互理解,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要课题。
本文将梳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变化,分析中日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的基本特征,探讨今后中日文化交流的方策。
一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轨迹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阶段。总的来说,每20年左右为一个时期,每十年左右为一个阶段,从邦交正常化到现在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恶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相互接近的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立的状态,两国关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从此,友好和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由于中日关系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对全国民众开展“中日友好”的教育,两国间友好交流的信息也不断增加。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恢复了邦交,但仍处于各个方面不能自由交流的闭塞时代,两国国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普通的中国民众无法了解日本的真实情况。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的对日印象,仍受到战后及“文革”期间的电影、文艺作品的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生活借助影视等文化产品传到中国,这让处于物质匮乏与文化饥渴状态中的中国民众非常羡慕,人们开始改变着心目中的日本的形象。随着中日交往的增加,日本及日本人作为“世代友好”的对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开始形成既有物质基础、又有人文内涵的实实在在的正面形象。
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由于受当时日本对华政策及两国关系状况的影响,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关心度和好感度也是比较低的。但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强大的支持日中邦交正常化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识明显好转。特别是在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后,日本国民中喜欢中国的人所占比例与讨厌中国的人发生逆转,前者超过后者。以后,在日本出现了“中国热”,喜欢中国的日本国民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普通国民与中国的实际交流也并不是很多,而对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反省是支持“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中日交流尚不频繁、信息传播尚不便捷的年代,来华访问的日本人大多是“虚心反省历史”的友人,他们带回的关于中国的信息以及当时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改善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识和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中日复交后日本各界表现出的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和对中国宽容姿态的“回报心理”,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和认同。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