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10000字:雍和宫

编辑:

2016-02-03

乾隆批评鄂尔泰在雍正年间即为大学士、军机大臣,恭纂实录时又充任总裁官,对于雍正将潜邸升为宫殿的谕旨不能不知,但仍做出赐予和亲王的奏请,其意不在见好于和亲王,而是居心不良。指出鄂尔泰现在子孙式微、家业凋零未必不是其居心不良的报应。

乾隆皇帝最后强调,“雍和宫必当改为佛字,断不可作为王府!”子孙后代应“永远钦承,用昭法守”。

此道谕旨亦着缮录二道,分交尚书房、内阁同前旨一并存记。

乾隆在半月余时间内,前后两次就如何对待雍和宫颁发两道训谕,充分说明乾隆皇帝对雍和宫使用的高度重视。两道训谕前后贯通、上下呼应,清晰地揭示出乾隆皇帝对雍和宫的态度。乾隆强调雍和宫作为雍正潜邸的神圣和不可亵渎性;指出雍和宫不能下赐藩王列邸、不能降为王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申明雍和宫必将作为佛寺而不能更改的积极意义,并敕谕子孙后代永远钦承。

乾隆皇帝的训谕对保护雍和宫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清政府内再未有改变雍和宫用途的提议,使雍和宫作为蒙藏佛教寺院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乾隆皇帝的训谕对以后清代诸帝重视雍和宫起到了警示和示范作用,以后历代皇帝,都于每年的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的忌辰和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的诞辰前来雍和宫拈香礼佛,更加凸显了雍和宫作为皇家寺院的历史作用。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的训谕还体现出了雍和宫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训谕中可以看出,雍和宫作为清代皇家寺院担负着满足皇室宗教生活需要和庄严雍正皇帝旧邸的重任。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乾隆的训谕可以窥见雍和宫超越宗教意义的更深更广的内涵。

①国朝宫史续编卷4,训谕四,第37页。·96·中国藏学2012年第l期(总第100期)法守。①乾隆皇帝的训谕强调了以下几层含义。

1、乾隆首先强调雍和宫作为其父皇雍正皇帝的潜邸,是神爽凭依之地,理应清净纯洁,故改庙供佛以使之庄严。自己每年亲自至此拈香瞻礼,以此抒发对父皇的怀念崇敬之情,但更重要的是藉此昭示天下其尊祖崇佛之用意。

乾隆的这一用意在另一道关于敬奉列祖列宗神御的训谕中亦得到充分体现。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向皇太子、皇子、军机大臣等面颁训谕,在强调遵循列祖列宗合祭祖制的同时,亦明确指出:“朕御极以来,因雍和宫为皇考肇封潜邸,礼应祗肃洁蠲,不可赐为第宅。爰即旧时宫殿,供佛庄严,每岁亲诣拈香,以伸瞻慕。”②2、乾隆特意指出早年鄂尔泰曾奏请将雍和宫赐予和亲王而自己未予允许之事,并对和亲王及其子孙家业的衰微进行批评。庆幸自己未允鄂尔泰所请而使雍和宫得以保全,并呈现出梵天圣境、美轮美奂的庄严绚丽景状,能够为万世所瞻仰。

鄂尔泰(1677—1745)是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为雍正的心腹爱将。初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三年(1725)迁广西巡抚,次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后任军机大臣。雍正帝驾崩,鄂尔泰受遗命与张廷玉等共同辅政,出任总理事务大臣。乾隆初年任会试大总裁、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等职,加衔太傅,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病逝,享年66岁。乾隆曾亲临丧所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对于地位如此显赫、握有重权的父皇宠臣遗老,乾隆皇帝不允所请,坚持将雍和宫作为蒙藏佛教寺庙使用,是有其独特用意的。

和亲王即爱新觉罗·弘昼(1712—1765),雍正帝第五子,乾隆之弟。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亲王,历史上以喜好办丧事、吃祭品等荒唐事而闻名,但亦有史学家指其不愿卷入皇位之争而为“荒唐”之事。

乾隆三十年(1765)薨,谥恭,是为和恭亲王。乾隆认为,和亲王是自己的弟弟,继承父皇的宫室虽无不可,但雍和宫终究是父皇腾达之迹,而赐以藩王列邸,有亵渎父皇之意,藩王列邸亦无福享受。更何况和亲王分府之后曾遭“回禄”③之灾,假使当年应允鄂尔泰所请而使父皇圣迹遭难,则成何体统。即使因父皇之福有百神呵护而不致于遭灾,但和亲王及其子孙治家无方,虽受格外加恩,却不能将自家府邸修饰整齐,怎能管好用好父皇潜邸。

3、乾隆强调雍和宫不能作为神御殿使用而作为庙宇使用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敬奉三宝的庄严清净,也有利于遵循和严肃祖先合祭的祖制,以利真正做到垂思祖先的功德。

雍正十三年(1735)雍和宫因停放雍正皇帝灵柩而将宫内永佑殿、****殿等主要建筑易为黄瓦,在永佑殿内安供雍正皇帝的御容,成为“神御殿”,但乾隆改庙后不再作为神御殿使用。乾隆在此申明,之所以未在雍和宫内敬安神御,是因其父皇神御已升衬太庙,与列祖列宗合祭,按照古制,不再另行安供。更何况宫中有祭祀祖先的家庙奉先殿,景山有供奉历代(自康熙开始)皇帝神御的寿皇殿,圆明园有安供历代(自康熙开始)皇帝遗像的安佑宫,岁时瞻拜,足以尽孝追缅。故雍和宫用作供奉三宝,不复敬安神御,确实是十分恰当的。

而在乾隆六十年(1795)关于敬奉列祖列宗神御的训谕中,乾隆皇帝也再次强调了不能在雍和宫敬奉神御而废止祖先合祭定制的重要性。乾隆指出:“敬将皇考神御一体崇奉,所谓有举莫废。朕不敢奉皇考神御于雍和宫,意在此也。”同时强调:“若继体之君,皆欲特为所生崇祀,以展孝思,于父皇平日居处燕息之地,奉安御容,非特于礼制未符,而宫廷之内,供奉亦无余地。且增设处所过多,岂能一一躬亲行体,势必别遣恭代,转非精袒专壹之义。”④如此不仅有违祖制,亦不利于祭祖的精专严谨,反衬出雍和宫用作庙宇的多重积极意义。

①(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Z]卷4,训谕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6—37页。

②国朝宫史续编卷5,训谕五,第38页。

③所谓“回禄”,相传为火神之名,引申指火灾。

④国朝宫史续编卷5,训谕五,第38页。列清单,请旨简派。在领雍和宫事务大臣之下设“总理雍和宫东书院后佛楼事务大臣”,简称“总理雍和宫大臣”,人数不定,一般从王公或一二品文武官员中选派。再于雍和宫内设文案房、经坛房和造办房,分别负责管理文书往来、僧人念经和佛像造办之事。

在宗教事务管理上,乾隆年间在京城设置职任喇嘛时规定,北京额设掌印扎萨克达喇嘛1缺、副扎萨克达喇嘛1缺、扎萨克喇嘛4缺,其中扎萨克喇嘛l缺为雍和宫专缺,在理藩院下设的喇嘛印务处领导下具体负责雍和宫宗教事务。①后来在雍和宫扎萨克喇嘛之上又设立了“管理雍和宫总堪布喇嘛”之职,简称“雍和宫总堪布”,在驻京喇嘛中地位很高,一般由驻京呼图克图担任。

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担负着为皇家诵经及举办佛事活动的任务,因此,清政府在皇宫内设立了“中正殿雍和宫喇嘛念经处”,简称“中正殿喇嘛念经处”,具体安排雍和宫为皇室举办佛事活动之事。

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政府确立对蒙藏佛教大活佛转世采取“金瓶掣签”制度,“于雍和宫内,亦设一金钵巴瓶。如蒙古地方出呼毕勒罕,即报明理藩院,将年月日姓名缮写签上,一体掣签。其从前王公子弟内私自作为呼毕勒罕陋习,永行禁止”②。乾隆皇帝特御制《喇嘛说》,揭碑立石于雍和宫,称此举是“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大政方针,并申明“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③。自此开始,自藏以东的大活佛转世均在雍和宫以“金瓶掣签”的方式决定,奠定了雍和宫在内地藏传佛教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雍和宫改庙之后,乾隆皇帝经常前来听法礼佛,并在雍和宫内建立了大和斋行宫(位于今雍和宫东书院),以供其临幸降香时休息和更衣之用。但乾隆皇帝对雍和宫的高度重视却是超越宗教意义的。

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在雍和宫改庙50周年之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初四日,乾隆皇帝亲至雍和宫拈香瞻礼,触景生情,当日即特颁训谕:雍和宫为皇考世宗宪皇帝肇封潜邸,皇考践祚④后,命日雍和宫。迨朕绍承大统,以神爽凭依之地,理应祗肃洁蠲,爰即旧时宫殿,供佛庄严,每岁朕亲诣拈香瞻礼,藉抒永慕之忱,用昭崇奉之义。因忆乾隆初年,鄂尔泰曾提奏,其意欲将雍和宫赏给和亲王居住,朕未之允也。和亲王乃朕之弟,俾居此处,虽无不可,但究系皇考肇迹之区,若令列邸分藩者居此发祥之地,不特邻于亵越,并恐无福祗承。况和亲王分府之后,曾遭回禄,使当日遂允鄂尔泰所请,则此潜邸旧地,或值不戒于火,更成何事体。即或斯地曾为皇考临御,百神呵护,不致有意外之灾,但自和亲王而后,袭爵业经四次,本应递减,今当袭贝子。朕格外加恩,两次袭封亲王、郡王,今绵循仍恩袭郡王,而所居王府已不能修葺整齐,星饰榱题,渐就剥落。设以雍和宫为和亲王藩府,岂能如今日之绀宇梵宫、轮奂长新,为万世所瞻仰乎?然兹雍和宫内,朕未经敬安神御者,盖因皇考升柑太庙,蒸尝稀袷lj伞重昭虔,揆诸古制,原无别安神御之礼。况宫中有奉先殿,景山有寿皇殿,圆明园有安佑宫,岁时瞻拜,已足伸忾闻馒见之思。故雍和宫供奉三宝,不复敬安神御,参稽礼意,实为至当。更思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之所,地在禁垣之左,日后必不应照雍和宫之改为佛宇。其后之净室佛楼,今即有之,亦不必废也。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必更改。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古代文学论文10000字。更多详情请点击文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