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其它文学论文

试论网络道德裁判的影响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4-12-12

网络道德裁判是指:网民基于对社会正义和伦理道德的维护,针对某一问题在网络上展开讨论,并对事件相关者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促使道德失范者回归道德底线,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网络道德裁判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已越来越成为我国舆情的重要策源地。王石捐款门、邓玉娇事件、“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事件,当这些个案和网络接轨,在网民的积极参与下,就会迅速引发大规模的网络舆论,进而演变成全国性的热点事件。广大网民对于这类“特殊”的事件,表现出了异常浓厚的兴趣,并常以社会道德的“卫道士”身份出现,对事件相关人进行或褒或贬的“道德裁判”。

网络道德裁判的特点

(一)主体的海量性与隐匿性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以往舆论传播的格局,其自由、双向乃至多维沟通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民众“发声”的门槛。在我国网民数量已超5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人人都可能是道德裁判的参与者。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网民大都藏匿在自身ID下表达观点发表评论,因此在庞大的参与者中很难追溯他们的真实身份,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裁判”,网络“道德裁判”主体具有隐匿性。

(二)标准的单一化与观点的片面化

在裁判中,道德是唯一标准,且裁判者对于受审者的道德要求大都呈现出了高标准的态势,当事人本该拥有的合法权益往往被无视。例如,汶川地震中王石的“捐款门”事件,由于其“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言论,遭到了诸多网民的“道德申讨”,迫使王石为微博言论道歉,并做出捐款1亿的决定。这场看似正义的“道德讨伐”,使王石的言论表达权以及财物的自主处理权被剥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