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其它文学论文

浅谈重庆卫视改版的前因后果

编辑:

2015-10-28

重庆卫视在重庆市以及其他地区的不佳收视率、频道不具竞争力、栏目不具差异化是其改版发展的内在背景。在依赖广告商生存的商业电视体制中,其节目选排与运营是由收视率获取和计算的方法决定的,因而栏目的设定、编排等受到收视率体制架构的极大影响。重庆卫视的改版之路并非始于2011年,早在2009年4月,重庆卫视就曾以“故事中国,人文天下”为定位,抽象重庆人民和重庆城市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特质,在全国主打承载主流价值观的“英雄品牌”;2011年3月宣布不播出商业广告,从根本上打破了收视率“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其自身的改版决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主流媒体、公益频道。

中国虽然有很多省级卫视,但几乎所有的卫视都是国有的商业电视台,而非政府或者公众的公共卫星电视频道。因为真正的公共卫星电视频道,“就是通过一定制度的设计,以公共视听费、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盈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电视体制,从而促进言论的自由传播,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可选择性、教育的繁荣和高质量节目的制作”。②

重庆卫视不播商业广告等改版措施,彻底打破了收视率决定节目的紧箍咒,从根本上恢复了媒介服务公众、教育公众的公共本质。重庆卫视的改版之路不仅填补了中国公共卫星电视频道的一个空白,还彻底摒弃了电视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现状,摆脱了与其他卫视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怪圈,也为中国传媒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弘扬先进主流文化的道路。

作为主流媒体、公益频道,改版之后的重庆卫视在以“红色节目”和“人文节目”为主打的基础上,不再播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播出量,减少外购外包节目播出量;增大新闻节目、自办精品文化栏目、公益宣传片的播出比例,“一不二减三增”成为其在内容议程设置上的最大特色。

重庆卫视改版之后凸显的议题既有具体的议题,如品读经典书籍(《书香》、《品读》等栏目),也有抽象的议题,如弘扬红色文化(《天天红歌会》等栏目);既有公众可能无法直接体验的非强制性议题,如英雄文化(《江姐》、《卢作孚》等栏目)、信仰教育(《信念》、《记忆》等栏目),也有公众能够直接体验的强制性议题,如民生社会(《民生》、《民生·鱼水情》等栏目)、重庆人文(《重庆好人》、《直播重庆》等栏目)。重庆卫视对媒介内容的议程设置,主要是通过自制自办的新闻节目、文化栏目、公益宣传片的报道来提高某些议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性;但重庆卫视在议题设置的过程中又似乎过于体现议题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不同受众导向的需求性。

根据CSM的最新数据《2010年电视市场收视动态》显示:老年观众电视收视时长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5至64岁观众人均日收视时长为250分钟,65岁及以上人均日收视时长为257分钟;而年轻观众在电视上的消费时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15至24岁观众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11分钟,25至34岁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33分钟。据《快乐老人报》官网2011年3月2日至8日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老人支持重庆卫视的改版。③而改版之后的议题,如民生社会、红色文化、英雄文化等与中老年观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更易引起中老年观众的兴趣,进而收看相关栏目。议题设置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产生同样程度和相同方式的效果,中老年观众与青少年观众在电视的收视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因而采取立足中老年需求的“大众方针”,为电视的重度消费者——中老年观众提供适合其需求的节目,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知一味地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而无视青少年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的话,重庆卫视的改版只能称之为具有公益性质的中老年频道,而非主流媒体、公益频道。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重庆卫视改版的前因后果

相关推荐: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试论自嘲与批判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