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08
首先,农业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始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江西省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建国后,毛泽东十分关心水利建设,尤其重视大江大河的整治和兴建大型水利工程。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标志着治淮工程全面启动。此后,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昔日灾害频发之地成为了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为了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1952年毛泽东专程考察黄河沿岸情况。毛泽东叮嘱当地的负责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3]经过大规模的治理,不仅使黄河的灾害得到了控制,而且还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了粮食高产区。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为了彻底根除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毛泽东认真听取各方面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并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原则。[14]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大江大河都基本得到了治理,水患得到了控制。这是改革启动后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
其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社办工业。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奠定了改革启动时乡镇企业兴起的工业基础。毛泽东把农业机械化当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1955年7月,毛泽东就曾对农业机械化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为了推广农业机械化,毛泽东在中央设立了农业机械部,在各省分设了农业机械厅或局。1966年4月,中央转发了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设想的文件和经毛泽东审阅同意的批语,批语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强调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5]1971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提出到1980年全国农、林、牧、渔业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16]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毛泽东时期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毛泽东还积极主张通过农村自建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由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办社队工业既可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也可以为推进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社队工业的发展出现过几个高潮。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就是社队工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
再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的组织建设。毛泽东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合作化。无论是农业合作化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一种生产关系,其衡量标准应该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化在实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积累。毛泽东看到了农业合作化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当代中国改革成功启动的历史因素分析他想通过提高公有化程度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这样的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毛泽东时期的农村合作化组织无疑给今后农业走合作化的道路积累了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时期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实践为今后再度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将农民组织起来打下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相关推荐:
标签:现代文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