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论文

编辑:sx_haody

2013-12-13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敬请关注!!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先秦典籍中就有多处论述和记载:《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在看到人民群众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惧怕。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如何驾驭和统治人民群众为目的,统治与被统治的色彩十分鲜明,但邓小平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

邓小平理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其以人为本思想的起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归宿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彻底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樊篱,彻底超越了西方社会所标榜的“人道主义”,“人权”、“自由”等思想观念的含义,把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和高度,获得了有史以来从未具有的崭新本质。这一思想表明:在我国,人民群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既当家又作主。党和国家没有超越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只能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人民服务,这不仅凸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使以人为本思想具备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就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活动不仅离不开人,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只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与人民群众一起发挥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和外国的统治阶级从来都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把人民群众当作群氓,“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有甚者,把人民群众看作“洪水猛兽”严加防范。即使是西方一些所谓开明的思想家也把人民群众视为“零数”,把英雄人物视为“自然数”。人民群众这个“零数”只有在英雄人物“自然数”后面才具有意义。马克思曾对这些专制制度的思想做出过深刻的批判:“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邓小平理论极为重视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认为党应以完成人民群众赋予的任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利益为依归,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

标签:邓小平理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