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管理科学论文

关于民族类行政管控才能培育方式探新

编辑:sx_houhong

2014-03-26

民族类行政管控才能培育方式探新如下文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发端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利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自从19世纪末威尔逊发表《行政之研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行政管理的研究及其成果非常丰富,欧美国家的大学早在20世纪初就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仅仅靠大学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是非常不够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涌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从而也带来新的公共事务,给各级政府的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相应地给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也提供了契机。但是,我国民族类院校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政府管理的新挑战和民族事务的复杂性来建设行政管理专业。

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思路和教育体制等主、客观因素所限,民族类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少数民族或者来自民族地区,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等暂时还不能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社会的影响力较小。与此同时,广大的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行政管理类专门人才总体素质较低,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山区及偏远地区行政管理专门人才更是奇缺,远远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民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没有严格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结合丰富的少数民族文献、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是盲目攀比或照搬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并没有面向山区、边疆、草原和林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更没有培养当地县乡、城市社区和街道、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民族问题比较敏感,民族类院校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办学自主权,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而灵活地调整;二是很多民族类院校的管理者缺乏世界眼光、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只满足于职务的升迁和资源的获取,而不关心学生的前途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实践。从现实状况来看,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条件不够发达,导致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水平较低,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自然较低。但是国家明确规定,在民族类院校的招生总量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不能低于60%。为此,学校在很多民族地区都是降分录取学生,甚至为了照顾某一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学生,还办有预科学院。那么,落实这一政策的结果之一就是民族类院校中的学生受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民族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对自己发展的要求程度、兴趣都不同。民族类院校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每个年级大概有120人,每门课程都是这么多人同时上课,教师只好按照统一的教材和内容上课,不可能针对不同爱好、不同教育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讲授,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果就是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和自己的优势认识不清,只会被动接受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只好随波逐流,知识面很广,但没有一技之长。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考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而没有服务于民族地区。

(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