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民主制度论文

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综述

编辑:

2016-07-08

三、推进民主执政建设的障碍因素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执政的理念虽然由来已久,在民主执政的实践方面尽管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目前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执政建设,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对此,学者们围绕着这一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一致认为当前影响推进民主执政建设的障碍因素,既有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现实实践中的问题,还有一些历史的原因。其主要观点如下:

1.有的学者认为,尽管党内民主是推进民主执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我们党内却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党员在党内要民主是党员觉悟不高的一种表现,甚至把正当的民主要求说成搞个人主义、向党闹独立性、搞无政府主义等等。这种认识不利于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更不利于民主执政的深入进行。[12]

2.有的学者提出,当前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最大障碍是“官本位”体制因素,认为在我们现行的执政体制中,还深刻地存在着“民本位”与“官本位”的矛盾对立,即在理论政策层面上,我们较好地坚持了民本位的政治导向,注重了民情民意的理论表达和政策关怀,而在实际执行层面上,却又不同程度地容忍了官本位体制因素的存在,姑息了形形色色特权现象的张扬和职务利益的攀升。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矛盾局面,形成了倾向于官本位的二元化执政结构,使党纪不严、政令不畅,使中央的利民政策在实践中转化的利益流向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结果往往是肥官容易惠民难。

3.有的学者则说,推进民主执政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理论基础不丰厚。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使我们的民主执政理论成果少之又少,民主执政氛围的营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2)政治体制不科学。政企不分、政管不分、政事不分、党政不分,职能交叉重复,权、责、利相脱节,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3)运行机制不配套。缺乏规则,特别是缺乏规则意识,有规不遵,有令不行,甚至人为地破坏运行秩序,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冲抵了工作效率,常常是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分配不公。(4)民族素质不适应。教育水平低下,文盲率偏高,有不少省份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千万以上的孩子因家庭贫困不能正常就学乃至完全辍学。(5)决策理念不合理。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急于求成,闭门造车,短期行为使执政党的地位和执政效率受到侵蚀。(6)实践基础不充分。民众对民主执政缺乏足够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4.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坚持民主执政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一些地方和部门党内民主的发展不够充分;第二,一些地方和部门民主集中制贯彻得不好;第三,一些地方党政关系不协调、不规范;第四,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不到位;第五,一些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民主执政的要求不适应。

四、推进民主执政建设的原则及基本思路

(一)推进民主执政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要推进民主执政建设,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1.一部分学者提出,推进民主执政建设,必须遵循四个重要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3)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制度、规范和程序的完善;(4)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2.另一部分学者提出,推进民主执政建设,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的原则,从而为民主执政的建设发挥长效作用。(1)政党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构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题。民主党派作为重要的政党资源,理应参加到国家的一切政治活动中去。(2)社会资源。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当前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主要是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两类。(3)根本政治制度资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和地方的各级权力机关。

3.还有一些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民主执政,得出了民主执政的基本原则,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了民主执政的一系列重要内容,体现出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的若干原则:“主权为民”原则、适度分权和适度限权原则、公开原则、公民权利制衡原则、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原则和积极稳步推进原则。只有自觉遵守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把对民主执政的研究深入下去。

(二)推进民主执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于推进民主执政建设的基本思路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制度机制说”和“社会民主、国家民主和党内民主协调推进说(简称‘协调推进说’)”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1.“制度机制说”

关于民主执政建设“制度机制说”的思路,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克服官本位体制因素,加强民主执政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三大民主机制:一是改革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奠定民主执政的基础;二是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强化民主执政的核心;三是改革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握民主执政的关键,从而使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参与权和控制权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要实现民主执政,有赖于制度和机制。民主执政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保证其实现:第一,要健全民主选举机制。民主选举是民主执政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在国际国内形势多变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党把决策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稳妥性。第三,要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正确有效地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党坚持民主执政的重大课题。第四,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民主监督,既要靠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自觉意识,也要靠建立和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主执政是一种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特点的执政模式,也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执政方式。但是,民主执政要成为一种稳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模式,就必须使其制度化和程序化。在执政方式问题上也同在其他政治问题上一样,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民主执政需要制度和程序来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既要创造条件使行之有效的政治规则稳定为政治行为模式,更要注意制度的完整性,使各种制度相互捏合,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形成制度体系。从民主执政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和完善以下制度:(1)保障党员权利制度;(2)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制度。[13]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现民主执政:一是要完善干部选举制度,进一步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性,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二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执政服务意识,确立基层领导干部负责的责任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实现人民群众有效的参政议政;四是要整合制度资源,形成相配套的机制。

第五种观点则认为,要实现民主执政:一是要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机制,确保不同利益群体合法利益诉求的正当性;二是要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执政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三是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协调推进说”

关于民主执政建设“协调推进说”的思路,学者们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实现民主执政要大力发展社会民主,积极完善国家民主,稳步推进党内民主。

大力发展社会民主,就是将民主的一般程序、规则、形式与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使得民主能够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使得社会民主成为基层党组织、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党政领导者实现领导和治理的基本方式。这就为执政党的执政活动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民主基础。发展社会民主之所以能够成为民主执政的一个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它能够成为民主执政的根基。

完善国家民主中的“国家民主”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执政党与这一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载体。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民主执政,其执政活动集中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域,同时,执政党的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组织还通过执政活动建立起了一种本质上是民主的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去体现“执政为民,靠人民执政”的理念,去处理当代中国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积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民主执政的核心条件。

推进党内民主,将民主的制度引入党的生活,即构成党内民主。将其作为民主执政的条件,党自身的生活必须是民主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与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衔接,民主执政才具有可能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