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政治理论论文

关于分析网络政治信息的影响力

编辑:sx_houhong

2014-05-04

分析网络政治信息的影响力,发现从因特网获取选举信息的选民比较会去投票。

近年来,网络技术大幅开展,除了竞选网站外,“部落格”(blog)、“脸书”(Facebook)等沟通工具,为候选人与选民以及选民和选民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互动空间。部落格自1997年问市后,以其多元超连结(hyperlink)和实时回馈的机制一直被作为政治意见沟通的理想场域。特梅尔等人(Trammelletal.)以内容分析方法分析86个候选人部落格,发现83.7%的候选人网站要求选民通过部落格加入竞选议题和攻击对手的讨论与互动。他们期待因特网可以通过更直接的互动方式,来鼓励政治参与。[29]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因特网可以鼓励选民的参与。乐观派的观点认为因特网可以比传统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借此提升政治兴趣,鼓励意见表达。同时,网络也能作为投票参与的工具。悲观的看法,如克鲁特等(Krautetal.)和涂尔科(Turkle)则认为网络反而会降低政治参与,因为在线世界会腐蚀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弱化现实社会的人际联系,并降低小区参与感,形成Davis(1999)所称的“原子化社会”(AtomizationofSociety)。[30-32]实证研究方面也呈现不同的研究结果。宾博(Bimber)运用工具模式探讨媒体政治信息使用与各种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连性,结果发现电视和报纸对于政治兴趣产生的效果较网络高,且使用因特网对于选举参与并没有直接影响。使用其它方式和与使用因特网来获得政治信息的选民在政治行为上也无显着差异。唯一的显着差异是因特网使用者较易捐钱给候选人。[33]不过,托伯特及麦克尼尔(Tolbert&McNeal)的研究却发现从因特网获取选举信息的选民比较会去投票。[34]肯司基及史托德(Kenski&Stroud))针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也指出即使控制了人口学变项、政治倾向和政治兴趣,因特网使用者在选举信息和选举参与之间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35]詹宁斯及戴特纳(Jennings&Zeitner)同时运用纵贯与横断资料分析发现网络政治使用行为对于公民参与行为具有正向之影响。从以上的各种论证,可以发现因特网与选举参与的关联性,至少在美国的选举活动中,迄今仍无定论,唯一可以总结的是应该从相关研究的目标群众、选举类型与规模、研究设计及抽样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才有可能找出造成研究差异的原因。

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因特网,影响选民参与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她指出负面竞选的策略往往会造成选民参与意愿的低落。[40]此外,她也指出某些研究如:刘嘉薇,张卿卿的研究也发现媒介政治注意程度对大学生之政治信任感具有负向影响力。[41-42]不过,她也强调这并非通论,以林及林姆(Lin&Lim)的研究为例,他们针对297位韩国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藉由广播以及网络来获得政治信息可以降低“政治犬儒主义”①的影响。[43]综合上述,可以得知因特网和传统媒介在政治参与上都有其效能。至于能否产生“正面效能”,主要取决于信息的类型及选民的价值观。此外,对于政治候选人和媒介的信任度是决定选民态度的重要关键。因此,候选人的形象,公信力及媒介的立场是造成宣传效应的关键所在。所不同的是网民对于价值观的构成可能与传统媒介的用户有所不同。例如:左宗宏曾经以议题设定理论为研究架构,针对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的公共议题进行探究,希望并厘清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公众议题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发现台湾地区一般公众关心的议题前五名分别是:治安、经济发展或失业、两岸关系、政治安定、司法改革;报纸议题报导量最多的前五名则为公投、特权关说舞弊、行政贪污、两岸关系、外交或国际地位;网络上讨论最多的前五项议题则是公投、金权政治、特权关说、台湾前途、政治安定。由此观之,网民与一般民众的价值构成因素是有所差异的。[44]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