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6-05
二、党的执政基础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存在的根本、前提和根据。即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有学者把执政基础细划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并进一步提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关键,经济基础是根本,思想文化基础是核心,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是保证。基础越牢,执政的根基就越扎实,执政的地位就越巩固。
(一)、人民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首先是人民基础。只有人民的认可、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党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基础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总是在比较中来评价执政党、选择执政党的。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兴衰存亡。巩固群众基础,关键是真心为民。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权力可以产生权威,但未必能够树立威信。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善解民意、善待百姓。群众气顺、群众满意、群众得到实惠,是我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要按照“两个先锋队”的定位,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如何跟上,党组织和党员怎样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推动改革;中小企业改制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大在民营经济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的力度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精神去研究、实践和解决,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力。要根据当代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党执政的人民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代表不同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的各种政党,都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力求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我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又要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不能成为所谓的“全民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中外历史上,政权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可谓多矣,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验教训。在世界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政党。许多政党在成立之初,无不希望有一番大的政治作为,然而经过大浪淘沙,其中的大多数犹如昙花一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也没能避免垮台的命运。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与人心向背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人民基础的重要性在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之间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谈话中得到充分体现: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从重庆来到延安。为抗议重庆的黑暗,作为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曾经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那里贪污腐败,特务横行,政治专制,以致许多公共场所都贴着“莫谈国事”。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毛泽东所说的“民主”,就是执政的人民基础。
(二)、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基础。以往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基层党组织是执政能力体系中的“神经末梢”,难以发挥“执政”作用。事实上,我们党是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肩负着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直接责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组织实施,要靠广大党员带头去贯彻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最终也要通过他们去体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既是加强党的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党的6800多万党员分布在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之中。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健全而充满活力,党的整个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江泽民同志对此有过生动的比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直接体现。我们要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真正使各类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党的执政基础的强弱决定于党员执政素质和执政意识的强弱。执政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执政意识,就是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始终从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把自己的执政实践与党的执政使命联系起来,去除落后陈旧的观念,创新和完善执政理念。一要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要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和纲领,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三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要时刻牢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员干部只有置身于群众之中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的义务,没有高居于群众之上称王称霸、当官做老爷的权利,只有模范地执行和遵守党的规定和国家法律的义务,没有置身于党规国法之外、之上的特权。四要增强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居安思危,知难而进,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党员执政素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强弱。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的执政基础首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素质。对于执政党来说,党员的素质永远是关键问题。提高党员素质,首先要抓好学习。“知识就是力量”。领导权的本质含义是掌握着比别人更多的新知识。如果缺乏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那么对人民群众就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制度基础
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受到法制肯认的执政党的执政,其执政基础会更加深厚。大凡合法执政的政党,其执政基础来自宪法等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也就在民意上有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因此,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党,在执政的道路上,他会毫不动摇地走依法执政的道路。在遵守国家根本大法执政的同时,党的执政基础也来自科学的党内制度。广大党员素质的高低,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党的执政能力不是党员能力的简单汇总。列宁曾指出,党所以要组织起来,就是因为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组织内部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如何实现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呢?这主要取决于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机地配置和组合。权力和责任配置合理,人员组合得好,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效果;配置和组合得不好,就会权责不清、心情不畅、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出现整体力量小于个体力量之和的情况,甚至毫无整体力量可言。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在内的党的制度体系。
(四)、经济基础 。政党的执政模式、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理念等均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模式。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对应集中制执政模式;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对应民主制执政模式。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社会,只有采取集中制执政模式,执政党才能调配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由市场自身的力量完成,如果采取集中制执政模式,反而会大大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甚至阻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力量的发挥。过去,我们党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社会管理体制是一元化的管理体制,那么在今天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社会管理体制就应该顺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革创新,所以,我党提出民主执政的理念和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在人民生活水平还得不到极大满足的社会,人民常常以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状态、发展程度等来决定选择哪个政党执政。所以,发展国家经济是牢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第一要务。
(五)、思想文化基础。政党的执政模式、执政方式、执政方法、执政手段、执政方略、执政理念等均要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思想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执政,一般采用集中制执政模式;在思想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的国家执政,一般采用民主制执政模式。政党的党纲及其指导思想,既是该政党思想文化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人民是否选择支持该政党上台执政的重要理据和精神保证。同时,巩固执政地位,国不强不行,民不富不行,民族没有凝聚力也不行,民族凝聚力其实就是对一个政党所倡导的思想文化的高度共识。在我国,之所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为中国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结果。
政党无论以何种途径上台执政,最终都必须经过人民的选择和检验,不是经过人民自觉自愿选择的政党上台执政,其结果将被人民抛弃而还政于民。当然,人民选择和接受哪个政党上台执政的本质依据在于政党的执政基础。只有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坚实执政基础的政党才能保持执政地位,苏联共产党的倒台已经充分证明了与时俱进地坚实执政基础在保持执政地位中的极端重要性。
相关推荐
标签:政治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