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论文

论文: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编辑:

2014-10-24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 存在的合法性。王邦佐等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动与发展、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 的实验以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 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当然,在这方面的研 究更多的还是来自一些历史学者,论述的重点放在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思想和实践,及 其对中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作用。陈宇翔考察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归纳 了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等特点,指出清末民初政党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觉悟。同时,它为中国无 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注:陈宇翔:《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 地位》,《求索》,2000年第6期。)

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 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 《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张世敏:《黄兴的政党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 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年第3期; 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 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 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 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 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 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 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 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 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 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 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民 主党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民主党派‘ 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注:徐育苗:《当代 中国政党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王伟对这一论 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 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 (注:王伟:《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提法改变为“ 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注:房广顺:《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 党》,《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 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分 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 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 法律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年第1期。)

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 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 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 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 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 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 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民主党 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报》,1999年10月14日。)

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注:孙瑞华:《对 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初步考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萧超然 、晓韦提出了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 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164-207页,第42-57页。)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民主 党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 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注: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 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直接联系的,是 其政党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民的政党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萧超然、晓韦对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 说的贡献与发展、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作了阐述,并指出了毛泽东、邓 小平政党学说的指导意义。(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不少学者论证了毛泽东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和缔造者。(注:见张晖:《毛泽东中国政 党制度思想论》,《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另可参阅黄继英:《毛泽东对有 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确立的贡献》,《新东方》,1996年第3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并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它确定为 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注:陈水林:《邓小平对中国社会 主义政党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浙江经专学报》,1994年第2期。)孙关宏和李学明比 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注:孙关宏:《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42页;李学明著:《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政 党制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黄福寿指出,第三代中共中 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对我国多 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 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 实践空间。(注:黄福寿:《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年第3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