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25
正因为如此,在传统媒体构建的现实社会和新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同时存在舆论且会交叉互动的状况下,公共信息越来越多元,信息结构越来越复杂难控。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个体的背景、利益、认知水平等也处在一个较大差异时期,于是又呈现出舆论焦点多元化的特征。舆论引导也就愈加困难、复杂。之所以要进行舆论引导,是因为舆论信息中会出现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偏差或相对抗的信息符号,而这些符号的离散传播不利于社会发展。喻国明教授曾对“舆论引导”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舆论引导实质上是传播控制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4]这一过程实则是对舆论主体本有意见、观点的改变过程,是将大众意识形态中原有的信息符号或替换或序列重组的过程,是使舆论主体从信息认知到情感变化再到态度变化甚至外部言行变化的过程,并且最终要使舆论群体中至少38%的人接受新的意见信息符号,舆论引导才可能最终产生质变的效果。而这一改变过程的基础和本质则是说服信息的有效传播。根据信息论创立者香农的观点,信息的本质就是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个减少或消除的要求正如控制论代表人物维纳所言,必须说出某种在本质上异乎社会上原先公共储藏的信息。在舆论的引导中,也就是新的引导信息覆盖原有信息的过程。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舆论传播优势
(1)电视媒体与自媒体时代的人格化代言
5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总人数为12.82亿人,有近八成的观众(78.51%)获取重大事件信息首先通过电视媒体,电视仍为人们接触的主要媒体,深度渗透率为88.76%。[5]《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回顾》显示,虽然从总体观众的收视量上看,电视观众的流失已成不可扭转的态势,但是近5年来每个电视观众实际的收看时长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6]这也说明,虽然在新媒体影响下观众出现轻度流失,但留下来的忠实观众并未缩减对电视传播平台的依赖和关注,黏性和关注度反而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最具影响力的15~24岁和25~34岁观众群中,每个电视观众实际的收看时长分别上升至209分钟和215分钟,更表明年轻观众对电视的忠诚度仍有潜在空间。电视无疑是影响范围最广、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方式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依托于“电视”这一中性物质,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模拟人际传播的沟通方式,以人格化、人性化的标识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他们是与观众面对面传播信息、传达观点的媒介人,他们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及影响。在舆论传播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天然的意见传播与引导的优势群体。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4500字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详情请点击新闻学论文。
标签:新闻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