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电影艺术论文:探究微电影的解读方式

2013-09-04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电影艺术论文:探究微电影的解读方式,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一、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集体潜意识

微电影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挖掘,使影片营造出与受众心理能产生极大共鸣的影片氛围,从而促使微电影取得成功。在人类心理积淀中,爱也许是最古老、最伟大、最具永恒魅力的人类共性。佳能拍摄的微电影《Leaveme》,讲述的是一个刚经历丧妻之痛的丈夫在收拾妻子遗物时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妻子是一名摄影师,在外出拍摄时死于事故中,相机也在事故中摔坏,但当男主人公的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时,相机却是好的,男主人公父亲本想拿着相机给儿子拍照,不想却使男主人公进入到相机中相片的场景里。之后,随着父亲一张张翻动相机中的相片,男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到过去曾与妻子一起去过的不同场景,男主人公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当男主人公回过神明白发生什么时便拼命示意父亲将照片翻到妻子所在的最后一张。当他到达最后一张照片里的场景时,妻子向他微笑,他愣了一下,在手掌上写了两个字给父亲—Leaveme!他选择了与妻子留在过去拍的相片之中。这部2009年出品的微电影,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震惊了无数人,独具创意的微电影广告概念里充满着让人感动的浓浓爱意。关于爱,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微电影,那就是由姜文指导的改编于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的《看球记》,影片讲述一位离异多年的父亲带其难得一见的儿子去看球,出门前为了和儿子穿一样的衣服,脱掉了装有球票的外套,把外套扔在了家,进场时才发现自己忘带了球票,后因急着带儿子看球赛被骗子用大型吊车升到空中,最后不得已父亲驮着儿子在赛场外看球赛的故事。影片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得无数观众感动回味。无论是《Leaveme》还是《看球记》,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把握,呼唤起受众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望,使影片与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点,给观众带来心理震撼,激起了人的情感,进而使微电影赚了大多数人的眼泪,获得成功。

二、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

(一)微电影受众的审美认知

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感觉与认识过程,即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的心理因素,进而形成了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以及二者相互交融的心理反应机制,它主要包括人的知觉情感意识以及个性倾向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判别总是与过去或将来产生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主观审美态度与其客观的审美经验往往呈紧密的相关性。在微电影中受众的审美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审美愉悦、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悟。在审美愉悦过程中,受众通过欣赏微电影,使自己暂时摆脱各种生活压力的纠缠,让自己稍稍放松,达到一种愉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感觉。当影片内容与受众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影片就会获得受众的审美认可。例如微电影《老男孩》,该片通过剧情表达出80后曾经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抨击,大多人年轻时的梦想都早已被抛弃,如今每天都在为生存奔波忙碌,影片主题与当下80后的生活现状吻合,获得80后受众的审美肯定,从而引起80后对该片狂热的追捧。在审美判断过程中,受众在欣赏微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电影所表述的情境中去,并通过以往的审美经验对微电影表现出的风格、思想、主题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更多地关注微电影是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当影片传达的思想有意义、有价值,受众对于该片的主管审美态度就会持肯定态度。如微电影《父亲之父女》,影片传达的父女之爱亲切感人,影片主题思想上有意义有价值,进而引起大多数受众的感悟反思。这在审美感悟过程中,受众通过微电影感悟到全新的经验方式,拓宽视野,并超过现实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加以反思。如影片《你还可爱么?》系列,这是由12位香港导演以独有的社会触觉和电影风格,诉说十二个关于关爱长辈,跨代共融、开心社会、关怀社区、积极抗病、家庭和睦、环境保护、公德守礼、助人为乐、寻找理想、急促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香港故事。受众在观赏这些微电影时会进行自我反思和对影片传达出的精神观念以及正能量进行肯定。

(二)微电影受众的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认为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在审美或欣赏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进行欣赏和体验。也就是说,移情是受众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活动。根据审美移情理论,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也常常把审美者即观众的人格和情趣投射到影像上,从而使影像中的人格和情趣与受众相共鸣,这就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能进行审美移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如台湾大众银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微电影《母亲的勇气之蔡莺妹的旅程》,讲述的是一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的63岁老母亲,为了给远在委内瑞拉刚生育的女儿补身子,带着中草药,不会英文的她一个人只身上路,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大多数受众在观看这部微电影时都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感情投射到电影人物中,在情感上对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正是导演利用了受众审美移情理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