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2-10
2.3 酶切质粒谱 我们把提取的15个质粒样本经EcorI酶切电泳后得到14个条带,质粒检出率为93?3%。由于采用了1 kb Gene Ladder作为标准,经过EcorI酶切电泳得到的胶带摄片后经过Gel?pro Analyzer 4?0分析,找到815 bp~12?2 kb的63种大小不等的酶切片断,质粒最少具有3个酶切片断,最多具有10个酶切片断。其中13个质粒具有12?2 kb片断,10个质粒具有12?1 kb酶切片断,9个质粒具有10?5 kb酶切片断,4个质粒含有8?9 kb酶切片断。
3 讨论
从我们所调查的4个水体来看,除中海外,滨州市地面水体中细菌含量偏高,而且细菌存在对氨苄青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广泛耐药,这个与国内普遍存在的医疗单位和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不无关系[5]。国内外很多资料显示在河流[6]、下水道[7]、屠宰场[8]和鱼[9]、家禽等体内普遍存在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时缩短新药的应用周期,增大了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尤其在人畜同药的情况下,耐药性通过畜产品以及环境等途径引起的交叉传播,直接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而,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0]: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生素在达到作用部位前即被破坏或失活。②细菌改变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到达作用部位而不能发挥抗菌效能。③改变靶位,使不易为抗生素所作用。如细菌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或产生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减少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合力而耐药。④细菌还可通过提高生物合成抗生素拮抗物的量而耐药。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介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质粒介导。
耐药质粒通过转化转导、接合、易位或转座等方式在微生物间转移造成耐药因子增多,从而不但可以在同种间传播,而且可以在不同种及非致病菌间传播,造成院内和院外感染流行,大大增加细菌耐药问题的严重性。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即一种细菌具有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关于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机制,过去一般认为细菌产生耐药性与抗菌药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关,并通过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扩散耐药性,同类结构药物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具有部分或全部交叉耐药性。然而,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人们开始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细菌的耐药性,上述的细菌耐药机制可作为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则是由于细菌长期接触药物,引起菌体细胞膜孔蛋白的丢失,从而导致细胞膜通透性下降,引起低度耐药;而第三层面则是细菌细胞膜上的外排泵(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水平不断提高,能主动将扩散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或其它底物泵出细胞外,从而使细菌获得耐药性。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仅能引起低度耐药性,细菌形成多重耐药性主要与细菌中存在的外排泵有关[10]。二者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使细菌产生了对多种抗菌药的高度耐药性即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从酶切质粒谱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在耐氨苄青霉素菌株中12.2 kb的酶切片断和12.1 kb的酶切片断大量存在,这些片断可能与细菌耐氨苄青霉素的特性存在一定联系,而更明确的耐药谱与质粒谱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本实验结果是具有局限性的[11],它仅仅代表一部分可以在有氧环境和特定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菌,那些未被培养出来的细菌同样可能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而且其也可能作为耐药基因的载体而传播细菌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标签:医药卫生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