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2-18
2 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关联性归纳
本文以该教材为依据,分析、探索326 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所谓规律,指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广泛存在具有共同性的性质)和稳定性[2]。每味药物均标注有性味归经及毒性,意味着各性能并非独立存在,也可将所有性能即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视为一个药性整体系统。
2.1 数据采集方法除统计每章节药物总数外,再统计各药寒热平药性、五味、归经、毒性出现的次数。将出现频率较高者纳入统计表。又因一味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在五味与归经标注上并非单一,常呈现多种表达,故原则上将占章节药味总数的50%以上者纳入统计表。升降浮沉则依据章节的共有主体功效予以反映,并非指单味药物。另外,本研究系主要因素关联分析,故重点按照寒、热、平三性进行统计,不再进行层次区分,即将大热、微温出现的次数计入温热性;大寒、微寒、凉则计入寒凉性项。若某个性能仅占章节药味总数的30%以下者,则视为个性,不纳入统计表。如13 味发散风寒药中,唯防风1味标甘味,仅占1/13,则不纳入表中;在归经方面,归膀胱、心、脾、大肠等经,均未超过30%,也未纳入表中。 2.2 归纳结果对每章节药的药性系统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对比。
3 讨论
综合各表可见,大多数类别药物的功效与药性系统“四气-五味-归经-作用趋势”构架组合(3 种以上)间,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和规律。
3.1 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系统特征表达解表类药物具有“辛-肺-升浮”药性系统基本规律,又因其影响的寒热病证不同,“辛-温-肺-升浮”构架为发散风寒药的药性系统特征;“辛苦-寒凉-肺-浮”则属于发散风热药的特征。清热药具有“苦-寒-沉降”药性系统构架,又因清泻里热作用部位不同其归经各异,清热泻火药多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药多归心肝经。泻下药中的攻下和峻下药有“苦-寒-大肠-降”规律,峻下药几乎有毒。祛风湿止痛、通经络药有“辛/苦-肝肾-浮”特征;化湿药有“辛-温-脾胃”规律;利尿消肿、通淋药有“甘淡-寒-膀胱-降”构架;温里药多具“辛-热/温-浮”规律,归脾胃肾经;行气药有“辛苦-温-降”基本构架,主归脾胃肝,少数药物药性偏寒。消食药有“甘-脾胃-降”共性,药性有温,有平。止血药中,收敛止血、凉血止血药多具有“苦涩-肝-沉降”构架。化痰药中温肺化痰药“辛-温-肺-浮-毒”,而清肺化痰药则有“苦-寒-肺-沉”特征。止咳平喘药有“苦/辛-肺-降”规律。安神药“甘-平-心肝-沉”,平肝潜阳药有“咸-寒-肝-降”,开窍药有“辛-温-心-浮”规律。补虚药中补气、补阳药、补血大多具有“甘-温-肾肝”共性。收涩药“酸涩-温/平-沉”。涌吐药有“苦-寒-胃-升”规律。
驱虫药(胃小肠-沉)、熄风止痉药(肝-沉)在归经与作用趋势少数药性有共性;活血化淤药(辛苦-肝/心)在药味与归经方面有共性。而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的功效与药性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3.2 特定药性系统组合规律在药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同功效的药物,具有其特定构架的药性系统组合特征。在任何一种构架中,几乎含有药味,可见五味是药性系统中的基础。在“性-味”构架中,“辛-温”与“苦-寒”类别的药物最常见、最普遍。其次是“辛/苦-温”“甘淡-寒”“甘-温”基本构架。而“辛-寒”“苦-温”结构类药物相对偏少。可推测,以上“性-味”组合在表达效应方面存在着潜在关联,其产生的生物效应或许有交叉。五味是前人认识最早的药性理论之一,最初主要依据药材实际滋味加以概括。尽管人类味觉差异大,但若被明显感知的某“味”,理应反映其所含有的主要大类物质。不同的药味,也应当产生其相应的生物效应。如甘温之补气、补阳药,有可能是由其所含甘味物质产生促进脏腑功能活动,进而表达温性效应的。苦味之泻热、泻下作用与寒性改善热证也存在着交叉。那么相同药味为何在改善寒热效应方面又有差异呢?推测: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特征上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上可能有层次上的差异。故开展药性理论基础研究,可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因素考虑,有目的地考察其差异性,不可忽视二者的关联性。
标签:医药卫生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