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21
伤寒的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尤以回肠下端淋巴组织增生更为明显。由伤寒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我们可以推理出:(1)伤寒的基本病程分五期,即潜伏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其中病情最为严重的时期为极期。(2)极期的典型表现:A内毒素引起的稽留型高热、玫瑰疹等中毒症状;B肠粘膜炎症反应、坏死等引起的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引起的肝脾肿大表现;D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精神症状。(3)伤寒的最常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出现时间为极期,出现部位为回盲部(右下腹)。(4)少部分病人还可出现复发、再燃现象。(5)伤寒杆菌培养时间:血培养在疾病初期,粪便培养在疾病极期。(6)伤寒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神经精神症状等。
由上述不难看出重视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教学的重大意义。
2 巧用比较法
世界上的事物是形形色色的,疾病也不例外。尽管每个疾病都有它的特点,但仍有不少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影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影响学生学习和记忆。应用比较法可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最常见且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例予以比较(见表1)。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仅了解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这两个疾病的主要特征,而且加深了理解,加强了记忆。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能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中毒型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等。
3 会用总结法
在传染病学习中还有许多条条框框的内容,学起来比较枯燥,单靠一个一个记忆,不仅任务大,而且效果不好。为此,我们想法把它们分门别类,找出规律予以总结,这样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在传染病护理学“隔离”一节,A系统隔离种类有8种,而每种隔离措施又有四五条。笔者先让学生回忆隔离的目的,即控制传染源、防止病原体播散、抑制传染病蔓延。应对传染病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消毒处理,以切断传播途径。然后让学生了解各种隔离措施,他们会发现无论哪种隔离,其措施不外乎包括以下四方面:(1)病人病室的隔离要求;(2)进入病室人员的隔离要求;(3)治疗护理操作中污染物的消毒处理要求;(4)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消毒处理要求。
只要记住这几个方面,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方式、传播途径的特点做相应的取舍就可以了。这样,搞清并记住各种隔离措施就容易多了,而且还不容易混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传染病学教学中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传染病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