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19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目前,PBL教学已经引起了医学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因此,我们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也在摸索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初步实施,认为完全可能达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严重贫血的案例,案例的第一部分:70岁女性患者,农民。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个月入院。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年轻时喜食生米。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案例的第二部分:体格检查显示,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HB:38g/L,RBC:2.05×1012/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粪常规显示:隐血阳性。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下消化道肿瘤、下消化道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入院后肠镜检查显示: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黏膜红肿(病例的后面部分省略)。
本病例的中心议题是:可考虑哪些胃肠道疾病,并与产生贫血之间的关系,寄生虫感染与贫血关系,以及从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等方面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共设计了18个问题,希望在讨论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从教学督导和临床医学听课效果的反馈中,均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内容的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密切结合。为适应临床医学“5+3”教学体系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改革教学过程中以寄生虫学的生物学重点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相结合,使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质量更加符合培养的三个目标。
相关推荐:
标签:临床医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