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关于银行信用卡犯罪的几种类型

编辑:

2016-09-01

(四)网上、ATM机交易的风险点

一是通过安装读卡器、摄像机探头等各种技术手段窃取客户信用卡磁条信息,或通过偷窥信用卡签购单商户联、互联网在线登记资料,勾结发卡行内部人员或信用卡特约商户内部员工等方式窃取客户信息后,利用磁条信息批量制成伪卡。

二是犯罪分利用计算机设备及测录设备并利用网络、电子商务等平台窃取信用卡信息实施犯罪。

三、信用卡风险防范难点及问题

信用卡犯罪风险防范难点及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业务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又有金融机构及持卡人等多方面因素。

(一)信用卡业务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一是信用卡申办过程中,客户来源复杂、相关证明文件种类繁多,银行缺乏手段验证客户资料是否真实准确。二是由于后续交易多为非面对面交易,在日后的网络交易中难以辨别实际控制人的真实身份。三是目前收单行对特约商户的信息仅限于留存商户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而缺少对实际控制人的了解,难以综合判断是否涉嫌犯罪。四是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一般由独立的信用卡中心负责,与相关条线部门联系较少,导致一方面信用卡中心发现了有价值的可疑交易记录后,也难以获得对应POS商户的交易记录,难以追踪该笔可疑交易。

(二)金融机构信用卡风险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受利润分成制度驱动,对特约商户放松了风险防范意识。我国POS机分为直连POS和间连POS,分别由中国银联和各商业银行提供。持卡人在特约商户交易刷卡后,特约商户将付0%-2%的手续费,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进行利润分成,其中信用卡发卡行、POS机提供者和中国银联的分成分别为70%、20%和10%。银联和各大银行在利润驱动下,为了扩大自有POS机的覆盖范围,降低了POS机安装的门槛,放松了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力度。二是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利用POS机套现犯罪的风险认识及处理存在偏差。认为目前信贷资金短缺是利用POS机非法现的主因,而非法套现不会对银行造成直接损失,对于这种现象未加以重视和管理。

四、金融机构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一是完善制度,强化落实。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用卡犯罪内控制度,分析和识别信用卡高风险环节,对非面对面客户的犯罪措施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第一,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进一步落实“三亲见(亲见本人、亲见身份证原件、亲见签名)”制度。同时,针对信用卡交易涉及面广、流动性大、客户来源较复杂的情况,银行在受理信用卡业务时应提高警惕,认真核对其资料及其来源的真实性、有效性,充分利用相关系统资源验证客户资料是否真实准确。第二,淡化对业务数量指标的盲目追求,确立以质量为考核依据的发展思路,严格信用卡的发放标准、程序,认真审查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主动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实施区别管理;主动开展信用卡可疑交易动态监测工作。第三,应根据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发现其交易频率、金额及其交易对手情况与其身份基本信息不符,应立即采取包括回访客户、实地查访等措施进行重新识别,尤其对于存在异常行为的个体工商户可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多方核对其相关信息。

三是加强对POS机管理。金融机构应贯彻“风险为本”理念,梳理现有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控制,采取必要的实地查看、调查等方式,落实客户身份的真实性,严格新型支付工具的审批准入和使用,从源头上防范非法套现行为。对特约商户、POS机商户回访,加大对商户交易行为的抽查,特别关注刷卡交易额与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明显不符的商家,同时,对享受低费率的行业和经营者应认真审查;对特约商户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进行连续而规范的监控,包括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对象、跨境交易等,并对同类型的特约商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可疑交易。

四是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强可疑交易分析排查效果。银行要采用安全性更高的识别技术和系统,同时针对信用卡卡支付交易隐蔽性、无纸化、集中化等特点,开发出集异常交易预警、监测与提示,以及交易行为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自动提取、客户身份资料及历史交易记录搜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信用卡交易犯罪监测系统,提高信用卡套现犯罪风险防范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莉.“信用卡欺诈风险的类别”.《财政金融》,2011年1月. [2]游宇.“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行为类型和防范措施”.《法制与经济》,2011年2月. [3]浦毅,戴志强,江小梅.“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现代金融》,2011年1月. [4]王维.“信用卡领域反洗钱问题”.《当代经济》,2011年2月.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信用卡犯罪的几种类型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如何重组城市银行进行改革  

关于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