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论商业银行风险的重新分类及其管理

编辑:

2016-10-08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着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无疑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匮乏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应以传统方法为主。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架构,界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之问的分工合作关系,为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制度上和机构上的保证。其次,在贷款审核阶段,将贷款对象的情况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尤其加强对借款企业法人的考察;在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模型度量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不良贷款率。第三,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有关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及时采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加快有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关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开发。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适应信用风险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以上就是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重新分类及其管理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美国消费信贷模式及借鉴  

论国有商业银行与银行家再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