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0-11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集中率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分析从集中率人手。
首先,选择银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即权益利润率)作为其绩效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取银行业的利润总额与其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之比率,以利润率指标对集中度回归。
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我们采用横截面及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这样可以增加样本观察值的数量,以提高分析的精确度。鉴于我国银行业直至1985年才确立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后在较长时间内银行业并没有真正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展,为了能够准确地刻画银行业的产业发展特征,以1985—2001年为考察年份,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以及相关专项调查,部分数据考虑价格因素进行了调整。本文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使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以下回归估计结果(括号里的数字为t检验值,下同)
ROE=-0.650+0.196CR4(-2.197) (2.423)
R2=0.602
其中,(1)ROE为权益利润率指标,等于利润总额/净资产;(2)考虑到银行业目前的主要产品还是贷款,因此CR4选用贷款总额指标。
模型表明,单一变量CR4对于利润率的影响作用是显着的。进一步分析,增加市场结构的另一重要指标——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对于利润率会有怎样的不同效果呢?是否会由于增加了作为进入障碍的规模变量之后,导致了集中率对于利润率的作用的大大削弱,甚至消失?
增加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建立模型对利润率指标进行回归,得出以下结果
ROE=-0.180+0.182CB4-0.013scale(-2.017) (2.231) (-0.816)
R2=0.865
其中:Scale为规模变量,用所有银行资产总额的平均值(取log)衡量。
模型表明,规模变量Scale对利润率具有负面影响,但规模变量的引入并没有导致集中率CB4对利润率的作用大大减弱,CB4的正相关作用只略为降低一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这个新加人的规模变量几乎没有任何显着的或有意义的对利润率的作用。因此,有可能忽略了某个影响银行业利润率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可能就是产权。
三、经济绩效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产权结构
一般认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多元化的产权性质有着一定的关系。我们引入产权变量建立模型,试图发现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对于利润率具有怎样的影响,回归结果为
ROE=-0.1026+0.018CR4-0.023Scale-0.1268State(-2.011) (1.184) (-3.046) (-3.867)
R2=0.883
其中:State是产权变量,我们选取银行业的国有股权份额作为代表国有制在银行业的结构变量,国有股权份额为国务院派驻监事会的7家商业银行①资本总额与所有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之比。
模型表明国有产权结构变量,State表现为十分明显的负相关效果,产权结构差异是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有利于效率的产权结构定会产生有激励效果的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良好的经营绩效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其明晰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要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政策就是应改变国有银行独资的状况,促使其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尝试把国有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变。
2.规模变量Scale对利润率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显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分支机构、营业处所的设置上,部分区域已经超过了适度规模,达不到最小规模要求,如果继续分设机构、增建处所、重复建设,只会造成过度竞争,降低行业利润率。
3.集中率CR4对利润率的影响并不显着,可以视同弱的正相关或不相关,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相悖。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如当市场集中度超过50%以上),市场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利润率越高。这说明尽管在1985年我国银行业已经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但是实际上银行业的发展并不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至少从市场集中度指标来判断是这样。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累积下来的历史成本负担、低效率惯性、金融创新迟滞以及诸多制度性障碍等因素依然制约着整个银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共同影响着中国银行业的经济绩效。一定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市场结构是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国有产权的比重越大,银行的规模就越大,进入该行业越困难,垄断性也越强;反之,银行的规模越小,进入越容易,竞争性就越强,非国有产权比重就会越大。当把银行业的绩效问题放在这样的两维空间内进行考察时,即在市场、产权和两者互动发展的空间结构中来研究时,我们就可以发现银行业具有怎样的所有权结构,因而发现一定的市场与所有权结构的相关性,所有权与市场结构是怎样相互决定的,究竟是哪种因素在决定绩效中更为重要,从而发现更有效的决定绩效因素的证据或理由。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应该是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重,只强调产权结构改革而忽视市场结构改革、抑或只重视市场结构改革而否定产权结构改革的主张均有失偏颇,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这一点应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建议“十五”期间—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将使银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从而为银行业崛起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等都将使中国银行业面对国外进入者的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商业银行大多采取股份制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的多元化,有利于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责权利相对应、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国银行资本,使其资本充足率得到迅速提高,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并不会导致国家对金融业失去控制地位,相反却会增强国家驾驭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事实上,某一持股主体只要持股份额达到可以控制公司的程度,就处于控股地位,拥有控股权。控股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之分,从理论上讲,持股比例需达到51%以上才能实现控股,是为绝对控股。但实际上由于股权的分散和股本规模的庞大,持股比例虽低于51%,如20—30%,甚至更少,也可以实现有效控股,是为相对控股。因此,只要国家保持控股地位,国家不仅不会削弱或丧失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反而会扩大其控制银行经济资源的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整体上市,其优点是确保了国有银行的完整性,但其缺点是超出现有证券市场的筹资能力,难以推行;又如分拆上市,其优点是可以相对缩小股票发行规模,与现有证券市场筹资能力相适应,但缺点是分拆出优质分行后,存续部分的经营压力可能更大,更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再如几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联合上市,其优点是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大银行,解决目前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过多、管理幅度过大、内控效率降低的弊端,但其缺点是容易形成新的地区性金融垄断,降低金融运行效率;还有海外上市,其优点是可以利用海外市场,也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走向世界,但上市的条件及上市后的持续监管更为严格。究竟采取何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继续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开放度,促进市场竞争。
尽管有一批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成立,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且地区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发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限制,迄今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分支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方面也都受到严格管制,考虑到其它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加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由于缺乏民营和外资成份,市场整体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过高,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中国银行业目前虽已打破垄断,但竞争水平不高,放松行业进入的管制应将重点放在准许非国有产权主体的建立和发展上。
第三、实行有限度购并,优化行业集中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经历前所未有的整合期,银行购并之风席卷全球。购并重组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带来许多积极的效应。所谓“有限度购并”,是指在存量资产结构上达到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实行购并,即首先有步骤、有计划地撤销或合并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的分支机构、营业处所,甚至可以在同区域不同银行间转让,避免区域间过度竞争;其次鼓励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乃至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开展购并,实现经验共享和技术互补;最后可以采取购并外国银行,或某一区域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策略,实现业务向国际市场拓展。
第四、逐步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
依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利率市场化,这时利率会带来储蓄、投资、技术创新、就业和收入五大效应。价格竞争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管制利率政策必然是以扭曲的银行竞争行为为代价的,并且造成银行经营的风险和资源的浪费,使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由于筹资成本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只有放开价格管制,才能真正实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中国目前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和在有限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方面的经验都为此项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五、打破分业经营限制,提高行业绩效。
尽管依据当前的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的自律机制,分业经营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的投资与贷款构成了两大资产业务,这是银行资金运用的最主要途径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及其它金融业务的日渐融合是主流发展趋势,德国和日本的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全能模式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分业经营必然不利于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它的存在只能是暂时的,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和宏观监管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
此外,还应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健全法律法制环境,完善全社会的信用制度。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