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债务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分析

编辑:

2013-10-27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由于十多年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攀升,加之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的作用,短期国际投机资金也大量涌入,使得央行的外汇储备随之持续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而2007年末已达15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将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进而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各种途径涌入的外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在形成外汇储备的同时也被迫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因而就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巨额流动性。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不够完善,总体上是资金流入容易,而流出较难。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公众不能任意持有外汇,导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与此同时由于汇率政策调整滞后,汇率变化幅度的限制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少弹性,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不能有效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三、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缓解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逐渐加剧,只凭借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采取综合性措施共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加以化解。

(一)积极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

加快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同时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制定相应限制条件。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增加高新技术及资源性产品进口。例如,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调整2 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次,有序有效扩大对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投资和资源开发性投资,并努力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最近,银监会、证监会先后放宽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因势而变。

(二)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强势、CPI和资产市场价格膨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显然是缺乏适当理由的。首先,为了化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使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从根本上加以逆转,其关键就在于限制银行金融杠杆对资产市场投资者的便利性,尽快上调利率,让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水平。其次,在利率上调的同时,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银行存贷差,缩小存贷差不仅可以使银行减小对政策保护的依赖,以促进其自身市场生存能力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过度的放贷冲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避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首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因为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只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应适时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加快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存在双向走势,加大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从而稳定预期抑制投机。对于投资性的资本流入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进一步发挥汇率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独特作用。其次,在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同时,拓宽外汇流出渠道,改变资金进入容易流出难的趋势。在外汇使用上,企业与居民应拥有更多自主权,不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的限制,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尽快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与此同时,实现官方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减少央行购买、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

总结:以上就是债务市场论文: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分析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债务市场论文: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的浅议 

债务市场论文: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思考  

债务市场论文: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易忽视因素浅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