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债务市场论文

关于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编辑:

2016-09-01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 问题 和薄弱之处,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之后,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首先,正如吴景平指出的,虽然绝大部分中国近代史、 现代 史教材和作为断代史的中华民国史著作,以及相关时段的 经济 史、财政史、 金融 史教材和专著都涉及到内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还做了专题性述评,但对近代中国内债问题作系统、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就整体性观照的成果而言,仅有千家驹主编的《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以近代中国内债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材和专著问世"[24](p.175)。这与近代中国内债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作出辛勤劳动,使研究近代中国内债方面的专著早日面世。

其次,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把近代内债放到当时的 政治 、经济、财政大背景下考察,避免就债论债的倾向。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偏重对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所发债项、总额的考证, 影响 到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债史往往要对许多债项进行梳理和统计,才能得出相关结论,这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必须把近代内债放到近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中去研究,通过对政治、经济的研究来判别内债的性质和作用,找出近代中国内债与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内债及 社会 主义类型的内债的不同特点。比如,近代中国内债在维护历届政府统治方面的财政支柱性作用、近代中国的内债以非生产性用途为主、近代中国内债在促进银行业畸形发展方面的作用、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内债大都债信不佳,等等。总之,只有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来研究近代中国内债,才能揭示出近代中国内债的运行机制,才能通过对内债的研究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规律 。

第三,应拓宽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的领域,深化研究层面。内债史的研究范围不应仅限于发行条例所提到的方面,还需要注意研究对债款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作为内债史的研究对象,不仅应包括公开发行的公债库券,还应包括非公开发行的直接借款和以债券抵押借款;应搞清所论及债项的直接举借主体,把该时期经政府批准或授权的由各直属部门和各机构出面举借的各债项都考虑在内;要从债权方角度出发,研究金融业对待内债问题的态度;要通过研究起中介作用的团体和机构,来考察某一时期内债问题的特殊性,等等,从而拓宽内债问题研究领域[24](p.187)。同时,还应关注内债关系的延续性和阶段性,把与债项各要件有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内债风潮和内债整理问题列入研究范围。如对北洋时期的1921年内债整理案和国民政府时期的三次公债整理(1932年公债整理案、1936年"统一公债案"、1943年省债整理案),需从整理的背景、整理的过程和对整理案的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专题 分析 和研究。此外,还需要开展比较研究,如对近代中国内债前后各阶段进行纵向的异同比较,对同一阶段的内债和外债进行横向比较,还可以把同一阶段的中国内债与外国内债进行比较,以探寻近代中国内债运行的规律性。若从更广的视角考察,还应对下列问题引起关注:如北洋政府遗留未清偿的对内债务,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债政策究竟有何影响;历届政府所发行的各项债券的上市情况、某一债券的上市与日后行情等,是如何影响到现有其他债券行情,进而影响到以后发行的;公债库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如何评价地方借款与中央借款的关系;金融业对政府借款与对工商业放款的比较;政府当局的内债政策与金融工商界有关主张的交互影响[24](p.187),等等。在掌握史料和搞清事实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内债史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构建较为完整和 科学 的内债史研究体系。

第四,如何运用现代公债 理论 来分析近代中国内债史,为今天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是本专题研究中亟待加强的一个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把公债政策的运用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我国连续四年保持着较高的借债速度;1998年发行国债3811亿元,1999年为4015亿元,2000年则达到4657亿元,2001年为4604亿元。国债余额也由1998年底的7770亿元增至2001年底的 18 700亿元[25]。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中,中国经济近几年能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债可谓功不可没。据统计,1998年国债投资项目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2001年带动1.8个百分点。

但在国债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债务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把握适度的国债规模,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能将中国近代国内公债的发行、偿还、整理、交易和管理等内债运行基本规律阐述清楚,辨别其中的利弊得失,就可以对中国今天国债政策的制定起到宝贵的借鉴作用。

【 参考 文献 】

[1]刘国光. 中国 大百科全书·财政、税收、 金融 、价格[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 经济 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贾士毅.国债与金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4]贾士毅.民国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5]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6]千家驹.中国的内债[M].北平:北平 社会 调查所,1933.

[7]王宗培.中国之内国公债[M].上海:长城书局,1933.

[8]余英杰.我国内债之观察[J].东方杂志,1934,30(14):77-85.

[9]尹伯端.从公债的作用形态说到中国的公债政策[J].东方杂志,1935,32(19):23-32.

[10]郑森禹.整理公债与当前的恐慌姿态[J].东方杂志,1936,33(11):57-67.

[11]杨荫溥.新公债政策之检讨[J].经济常识,1936,(5):1-26.

[12]中国第二 历史 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财政经济:第五辑(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3]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十年来之公债[Z].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1943.

[14]邬志陶.民元来我国之公债政策[A].朱斯煌.民国经济史:上册[C].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197-205.

[15]陈炳章.五十年来中国之公债[A].中国通商银行.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C].上海:六联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47.117-140.

[1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 研究 室.金城银行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财政部财科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2卷[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19]张祖国.略论中国近代国内公债的特点[J].经济 问题 探索,1985,(2):58-63.

[20]王同起.评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内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1990,(3):33-39.

[21]金普森,王国华.南京国民政府1933-1937年之内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2):81-88.

[22]王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债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74-87.

[23]赵兴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内公债政策研究[A].张宪文.民国研究:第3辑[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69-183.

[24]吴景平.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对象刍议--以国民政府1927年至1937年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5):175-187.

[25]新华社.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浙江日报,2002-03-16(1).

以上就是关于公债问题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债权转股权的缘由及途径  

关于“债券银行”的成功实践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