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编辑:sx_wangha

2014-03-25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每当读到110多年前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我们都油然地感到青少年责任之重大。然而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一次次无情地警示着我们——“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对于学生体质下降有不同的说法,诸如遗传说、营养说、社会发展必然结果说,还有退化说、进化说和优化说等,但无论哪种学说都不否认学生体质下降对于国家和个人的负面影响,无论学生体质下降与多少因素有关,都不能否认学校体育这一重要因素。学校体育实践活动都是在学校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因此把握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这一“源头”,就等于执学校体育之牛耳。本研究从学生体质下降角度反思当前多元化并存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而探索改善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体系。

1 从学生体质下降审视当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自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开设“体操科”以来,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历经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前苏联体育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的更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多元化并存局面。

1.1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在于“素质”而非“体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界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指导下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双基”教学的不足,提出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雏形。在对素质进行研讨的过程中诞生了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词。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确立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此后,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浪潮,素质教育也由最初关注“非智力因素”演变为“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系列文件表明,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1]。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为了贯彻上述两个决定,新课改的根本性法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是在整个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走上改革之路的。

200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重点关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能有效纠正学校体育中重“三基”传授轻素质培养,重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素质教育重心不在于学生“体质”而在于学生“素质”。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