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4-11-13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精品学习网为各位朋友准备的论诵读与古诗词学习,希望能为广大朋友带来帮助。
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标签:国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