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7
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的哲学视角
“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学说的主要动机就是解决归纳问题和划界问题。”归纳一直是科学界——不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归纳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这样一种手段或方法,即从经验知识到理论知识,从个别性到普遍性,从个体到整体。
对于科学进行划界,就要区分科学和伪科学,这就需要一个区分的标准。什么才能成为此重要的标准呢?似乎从近代以来,“归纳”一直乐此不疲的扮演着这个角色。他反对这个扮演者,因此他提出应当把证伪作为判断以及衡量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提出其实更重要还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可证实性作为其意义标准,从而也成为划界标准。”一般的认为,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理论其本身地位的确立,归功于它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它在其领域内的甚至是其他领域的应用。以科学理论中非常有影响力的牛顿为例,它创立了经典力学。经典力学在物理学界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由作为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牛顿三定律(力和运动)开始引入力矩、冲量、动量、功、能等以及动量、能量、角动量和机械能等守恒定律。这种经典力学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建筑,以及应用的广泛性足以说明了其可证实性。但爱因斯坦为什么要跟牛顿说抱歉呢?在爱因斯坦的体系中,即光速边缘范畴中经典力学便失效了。从而导致量子力学的产生。从而牛顿的例子足以说明可证实性原则是伪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可证伪性不能不说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更有效的标准。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本质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后者的可证伪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哲学史,或者文学史中的任何一个哪怕是再微小的角落里找到自己所支持或赞同的学说或观点。从赫拉克里特一直到德里达,你都可以拜倒于他的脚下,它没有对与错,只有认同和反对之分,但这种区别只是个人的偏好,或者说是思维与思想的偏好。从康德的观点来看,整个哲学史是一个怀疑论和独断论交替的历史。这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进步与否。它们总能尽量合理的解释现象,完全拒绝绝对理性的介入。
但在自然科学中就不是这样,现在傻子也不会信奉亚里士多德的静止说;也不可能有人去信奉地心说或者日心说。也没人相信经典力学是万能的。尽管这些学说在当时都有着极大地影响,尽管在当时作为权威统治着很漫长的一段时间。
另外,波普尔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也同样是科学的一项工作。这一革新性的观念的提出,无疑不是在大胆地批驳着这个时期整个从哲学领域到科学领域,从人文科学自身到自然科学领域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庞大背景。
标签:科技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