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1-04
其次,实践的外延究竟有多大?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明确地指出,实践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如黑格尔)的根本区别。张玉能不同意李泽厚的观点,并认为李泽厚不能代表实践美学,似乎刘纲纪、蒋孔阳等才是实践美学的代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是李泽厚,也有其他代表人物,但仅居于次要地位,这是公认的现实。而且这些代表人物的实践观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他们都把物质生产作为基本的实践活动,都用物质生产来解释审美的本质,即都认为物质生产产生、创造、决定了审美;都把“ 劳动创造了美”以及“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基本命题。退一步说,即使李泽厚不代表实践美学,实践在马克思那里的本来意义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其中物质生产是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其他实践活动都只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派生形式。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如果离开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以物质实践来解释审美必然产生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如李泽厚的积淀说就是力图克服这个困难的不成功的尝试),从而遭到了后实践美学的致命批判。于是,实践美学内部就出现一种动向,企图扩大实践的外延,把精神活动也包括于其中,以此来沟通实践与审美,从而摆脱实践美学的困境。张玉能就是这样做的。他提出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那么,这种扩大的实践概念的根据何在呢?他提出的理由是,实践作为“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要“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因此实践就与这三种关系相对应,形成三个层次。这种理由是完全经不起分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对应物质生产,这是实践的本来涵义,因此没有疑问。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实践乌托邦再批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美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