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思想哲学论文

道德个体与契约个体研究

编辑:

2013-11-27

三、目标:整体和谐与独立平等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孕育出了儒家对天时、地利、人和,即人天、人地、人际关系的整体协调的直觉,并在长久的追求协调的行为模式中形成了整体和谐之价值取向。

本文所指目标亦即价值取向,儒家的治政目标为天下太平,从哲学理念上说是整体和谐,用社会学术语说是社会协调。孟旦说:“早期儒家对于自我与他者的统一有许多不同的论述,而这个问题涉及人如何用固有的评价之心来指导其固有的社会本性。”(P175)显然,“评价之心来指导”,就是一种目标性的价值取向,而这一取向正是儒家的“社会本性”,而非什么个体的独立自主之类。安乐哲就十分具体地指明了儒家之礼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

礼是个人完善的过程,这种完善表现为一种养成的性情、一种态度、一种姿势、一种特征、一种身份。礼涵衍了一组同词根的概念:合适、适当、得体、“成为自己的”,因而它必定是个人化的行为,显示了某人对于自己和他的社群的价值。礼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话语,一个人通过它从品质上将他自己确立起来,显示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休止……

礼由个人精致地实行的,是由学习而产生的各种样式的敬。它们是表现价值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吸引人们去仿效,鼓舞人们作出具有宗教性的奉献,从而培养产生繁荣昌盛的社群所必需的认同感。(P182-183)

安乐哲极欲表述其对儒家能将个体、整体高度统一起来的景仰,在他眼中,儒家不仅能培养出完善的个体,而且能张扬这一个体对社群的价值。

孟旦则通过对早期儒家圣贤文化的深入考察而得出了中国固有的“效法楷模”之模式,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学习理论预设了一个前提:人生而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通过对身边的人的无心效仿而发生;因此,选择一个好邻居至关重要。这种学习也可以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刻意效法老师、士大夫及先祖的态度和行为而发生。……对儒家而言,对楷模的效法并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的一种;它更是迄今最有效的一种,它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向百姓灌输任何道德行为。早期中国的政治论着背后总有这么一条假设。……楷模理论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这样一个信仰:人的行为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而应该是成为表率,即,他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以实现。‘君子’和‘圣人’是这些楷模的两个称呼:他们应该被授以官职,并成为万民表率。”(P103-104)孟旦甚至考察了墨家的“尚贤”理念。他对中国思想中的楷模效法模式的揭示,传达出了中国思想中整体和谐的根本目标。当然在中国思想的话语系统中,孟旦所谓的这一“效法”模式,早有中国传统的“熏陶”理念可对应并替代之,此不赘言。

有意思的是,芬格莱特用了韦伯熟悉而喜用的“奇里斯玛”这一具有宗教意味的概念,来论述孔子所言的君子品质。韦伯说:“个体人格的某种品质,这种品质把他和普通人分开,被认为赋有超自然的、超人类的,或至少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P157)将其与孔子的人格概念比较,芬格莱特说道:“韦伯强调说,奇里斯玛的独特魅力是在正式的规则、法律或逻辑的原则、官僚系统的或传统的权威之外发挥作用;……然而,对孔子来说,君子之德的整个关键,其基础、意义和合法性,均起源于这样的事实:对于人类社群的各种传统的合法形式来说,君子最完善地塑造了他的性格、举止和品行。君子不是一个凌驾于大众之上和大众对立的孤独个体。当他的生命与一个社群有机地融为一体时,他的完善才能够存在。”(P157—158)可见,芬格莱特是将儒家的个体与整体(社群)构联在一起来考量儒家的,他着意强调了:君子必须“与一个社群有机地融为一体时,他的完善才能够存在”。安乐哲坚信,儒家之礼作为个人完善的过程必须显示为个体对他的社群的价值。让人深感兴味的是,安乐哲甚至深入到近年中国考古发掘的郭店楚简与长沙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等文献中,并极有眼光地指出:“郭店文献提倡的正是这种作为协同创造的繁衍性和谐。在《五行篇》中社群个体之修‘德’作为体现于‘行’的内(心)的鉴赏习惯被描述为‘和’。”(P32)“《五行篇》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把合适的行为理解为群体中个人的成长。”(P85)这再一次重申了儒家的道德个体是如何连接于群体的。须知,“社群”已成为国际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近年兴起的“社群主义”思潮对我们探讨儒家思想无疑是一个颇有启发的切入口。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