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14
括号中是补充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就例(5)句意而言,其内部虽然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但句中字里行间并未使用诸如“因为”、“假设”等外在表征词。相反,逻辑关系词的缺省更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中的辩证关系。例如下述几例:?
(8) 天不变,道亦不变。?
(9) 吃一堑,长一智。?
(10)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8)一句既可表示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可以抽象为p→q,即“若天不变,则道亦不变”,也可表示推理判断,其逻辑形式为p?q,即“天不变,故道亦不变”。同样,(9)一句既可表示“若吃一堑则长一智”,也可表示“因吃一堑故长一智”。关联词的缺省使得语句可以表示更为广延的逻辑关系,从而具有更高层次的辩证性。除此之外,汉语中受事主语句也是汉语“非逻辑化”表达方式的又一例证:?
(11) 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伍子胥变文》)
(12) 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13) 子胥狂语,何足可观,风里野言,不须采拾。〖HTK〗(《伍子胥变文》)
(14) 这件事张岚有看法。?
以(12)一句为例,句中“施恩”和“受恩”分别是“勿记”和“勿忘”的逻辑宾语。再以(14)一句为例,该类句子申小龙称其为“主题句”。句中除“张岚”和“这件事”之外,其他几个名词性成分之间都不是一般的逻辑关系。若依形式逻辑法则来判定,“张岚”和“这件事”二者既可视为“二目关系”命题,即“张岚”和“这件事”各为一个主目,“对…有看法”为关系谓词,也可被视作“合取命题”,即将其看作“张岚”考虑过这事和“张岚有看法”的合取。?
由此说明,汉语语言在表述时,被描述事理之间的多重内在逻辑对语言的表述产生极大的压迫,使语言在表述上呈现出极大的弹性,逻辑关系词在运用上呈现出灵活的特性及简约的趋势,因而语句间表现出意合的外在特征。这种特征是与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因为从根本心理上讲,汉语民族自发地排斥着“是则是,非则非”的思维方式,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对逻辑形式的明确化缺乏内在的兴趣,而更注重认识本身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更注重逻辑的外在表述形式,因而在语言表述上倾向于采用周密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