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6
狄尔泰接着说,这种理解所囊括的可以从对孩童喃喃口语的把握一直到对《哈姆雷特》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解。同样的人类精神从石头、大理石、乐声,从手势、话语和文字,从行为、经济体制和宪法对我们诉说,并且需要解释。此外,理解过程必须具有共同的特征,因为它是由这种认识方式的共同条件和手段所规定的。在这种基本特征里它是同一的过程,例如,如果我想理解达·芬奇,那么行为、图片、画面和著作的解释在这里共同起作用,并且处于一种同质的统一的过程之中。对于这段论述,彭启福教授分析,理解显然指向的是人类精神的存在,理解的对象乃是人类的精神及其外在的表现。需要指明的是,尽管狄尔泰也讲到“石头、大理石”这类对象,似乎它们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其实不然。在这里,所谓的“石头、大理石”乃是一种艺术的元素,是雕塑和建筑艺术中的构成性材料,它们和乐声、言语、文字、行为等一样,成了人类精神的载体,成了生命体验的表现。既然理解只是指向精神世界,那么在理解的方法上,显然也不同于对自然的解释之方法。一般认为,在狄尔泰的诠释学里,理解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解说方法的精神科学的特有方法。狄尔泰的确说过,我们解说自然,我们理解精神。狄尔泰从来就不认为理解是理解主体的一个主观的精神操作,而是认为理解是生命的自然的实践的态度,是我们生命行为的基本前提。理解的对象不是与我们生命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而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
关于狄尔泰“理解”概念第二个方面的误解是,把“理解”与“同情”混为一谈。但是,如果我们把狄尔泰的思想看成是一个整体,并且估量一下他的探讨所具有的含义,那么毫无疑问,狄尔泰显然是把“理解”看成是一种理智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情感的过程。显然,理解人们所说的东西,不仅包括理解那种组成柏拉图哲学或者美国宪法的复杂的命题网,而且也包括理解“2+2=4”或者“把窗打开”这样的陈述。“同情”不可能靠着想人非非而成为理解上述命题的主要因素。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同情”也是有帮助的。但是,在何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有帮助,则仍然是一个纯粹经验的问题。
狄尔泰探索了客观精神和基本理解的关系问题。狄尔泰的客观精神实际上是精神的客观化。他指出,客观精神的范围从共同体所建立的生活方式、交往形式以及目的性关系到道德、法律、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客观精神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的共同性,是这种共同性客观化在感觉世界中的产物。客观精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世界,因为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从这个世界汲取营养。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中介,通过它每一个社会成员才得以理解他人及其生命表现。例如,孩子早在他学说话之前,就已经完全置身于共同性的媒介之中了。他之所以学习理解姿势、表情、动作和叫喊、词语与句子,只是因为这些东西始终作为同样的东西,作为与之所意指和表达者处于同一关系中的东西呈现在他面前。个人就是在客观精神世界中进行理解的。
标签:西方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