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论文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划界标准之变

编辑:

2013-11-26

三、划界标准的消失

⑴ 劳丹认为,科学分界是个伪问题,因为科学不存在不变的,与其他信念系统不同的认识特征。科学认识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而分界是不可能的。

⑵ 范·弗拉森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由纯粹的科学语言构成,理解科学必须先理解科学语言,且科学语言的不断创造与丰富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他指出: "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是有分歧的解释--即理论把现象描绘成什么,这本身不是一种硬证据。""没有任何证据使我们相信所接受的理论为真"。

⑶ 罗蒂在其所向往的后哲学文化中,科学崇拜将失去市场,科学与非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本质区别将不再存在。科学并不是有特别的认识论地位,它只是话语的一种形式而已。罗蒂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⑷ 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巴里·巴恩斯等人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政治活动。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只能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学科间的界限是约定的。学科的界限由特定的社会团体来维持和界定。这些界线与保护和维持这些社会集团自身的认知权威、智力霸权、职业构成以及借助于这些界限能够控制的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直接相关。科学划界标准就这样在SSK解构下消失了。

20世界科学划界先由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证实原则,波普尔找出其致命弱点--科学的全称命题永远也不可能被有限的经验所证实,基于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逻辑的不对称性,提出了他的"可证伪"标准。科学实在论者还提出了多元标准,但明确的划界标准都在科学与非科学复杂的关系面前显的苍白无用。实用主义批判逻辑主义经验的绝对可靠性,认为标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从而历史主义者库恩开始淡化科学划界问题。经过拉卡托斯、夏佩尔最后到了无政府主义的费耶阿本德则主张"怎么都行"。科学划界标准逐步消解。直至后现代哲学和建构主义者直接宣布,科学划界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或科学与其它文化并无二质,从而使科学划界标准彻底的走向消亡。20世纪西方科学划界标准从无到有,再到消亡。这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知识领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演化又有利于人们升华对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认识。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划界标准之变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元旦晚会策划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摘要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样式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