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编辑:

2014-03-25

3、内圣外王与逍遥境界

除了义利之辩、理欲之争,中国哲学还十分推崇“内圣外王”之道。什么是“内圣外王”呢?这个词出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内圣”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外王”之业。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内圣”,“兼济天下”是“外王”。由此可见,“内圣”与“外王”仍然是阴与阳的关系。那么,内圣与外王,哪个是阴,哪个是阳?答案是:外王是阴,内圣才是阳。为什么呢?《大学》讲:“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内圣。换言之,只有达到了内圣之境,外王之道才可能到达。内圣,就是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品质,重视人伦关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外王之道,“经纬天地”“裁空万物”(《荀子》)。但是,内圣始终是“本”,外王只是“末”。这在理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心学强调的,正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杂说》)。我们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它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于人身的意义。走进内圣之道,也就是君子成仁之道,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是提高个人修养,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内圣外王”主要是中国哲学中儒家的思想,而“逍遥”主要是中国哲学中道家的思想。儒家重群,道家重己,因此儒家在“内圣”之外还有“外王”,而道家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逍遥”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开篇就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在这里运用了极其诙谐浪漫的手法,将深奥的哲理如泼墨山水画卷般展现于我们眼前。在庄子看来,逍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就要“无所待”,达到坐化两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的地步。人格要与天道相通,内外兼修,天人合一,最终结果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天下》)。这种“澄心万虑忘”、物我同化的境界,不正是深处喧闹繁华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终日为世俗之事而操劳奔波,话不出自真心,行不出自本真,身心俱疲,最终造成了诸多关系的紧张与对立。中国哲学中“内圣外王”与“逍遥”之境,正是解决当代人精神困惑的一剂良方。

4、走向世界的民族哲学

“哲学史展现的正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从哲学史的观点看问题,问题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达到的结论更有价值。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也是启迪批判性思维的实验过程。”(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前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激发思维活力、寻求生命灵光的过程。中国哲学中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系统,阴阳、变易、中庸、和谐、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等一系列思想与精神,是始终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之中的。中国哲学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的活力,并通过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与精神,内化于中华民族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不经意间外化为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秉性。近代以降,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寻求强国御侮、繁荣富强之道,不断地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中华文化进行反思与追问。无论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眼看世界”,还是戊戌变法时的“百日维新”,无论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化热潮,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反思,都在努力探索着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之路。需要指出的是,西方文明的涌入与冲击,其实并没有割裂我们与传统的关系。我们始终是过去的子孙,我们始终是传统所培育出的后代。无论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乃至“文革”如何批驳和推倒传统,都未能从根本上割裂我们与传统的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只不过,在这种强有力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之下,我们忘却了传统,泯灭了对于传统的认知与认同,外在的形式几乎全部被“西化”了。但是我们的哲学还在,我们的文明还在,我们的根基还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前后对于传统文化的抨击与批判,正是寻求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之路的一种方式。当思想界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时候,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民族的哲学与文化寻求新时代的发展之路。正是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哲学,熟知我们的传统,关切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地从中西方两个文明的角度加以比较和对照,发现了我们哲学乃至文化中所具有的不足与缺陷,并身体力行地去完善与改造我们的哲学与文化,让它走上现代化之路。一个民族的哲学乃至文化只有在世界的“大我”与民族的“小我”之中,才能真正体悟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只有透过世界的视角,以一种宏观而又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哲学与文化,我们的哲学与文化才会不断地富有生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阴与阳,物与我,同与异,己与群,内与外,既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中国哲学与整个世界所具备的联系。中国哲学所具有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只有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现代化转型,才能在“成人”的过程中完成“成己”的使命。富有民族特色的哲学,是中华民族得以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食粮;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型,是我们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关推荐: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摘要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样式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