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

编辑:sx_wangha

2014-03-25

1“大同”的文化和渊源

“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学者通过《礼运》而描绘的“大同”社会景象——“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不必藏于己;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整个社会一团和睦,互助互济、扶弱救贫等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孙中山一生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儒家的大同社会。孙中山学说——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与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相一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大同。

2孙中山对“大同”的新诠释

孙中山在给民生主义下定义时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把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所建立的社会叫做“大同”社会,是因为他自信在中国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民国是一个只有“文明善果”而无“文明恶果”的理想社会。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孙中山对“大同”一词,我认为有两种理解或诠释。其一,他将大同理解为国家消亡,世界各民族在一个大家庭内相互融合并和平共处,即所谓“天下大同”。他还认为这一目标将在中国的侣寻和促成下实现。其二,他将大同理解为国家范围内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建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天下为公”是大同世界的核心内容。大体来说,在1920年之前,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阐述着重于第一个方面。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孙中山则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诠释他所理解的大同真意。

3孙中山“大同”理想的伦理精神

(1)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提出的政治口号和道德原则,是抨击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十分自然的接过了这个口号和原则,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他明确宣布国民革命“其一贯只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也就是说在“大同”世界里的人首先都是自由的。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而这种自由在孙中山看来,就是“获得充分之娱乐与幸福”其次,“大同”世界里的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问平等了,才能和谐相处,避免纷争。最后,孙中山的大周思想里渗透着博爱,因为无论是自由还是平等,都需要从博爱的情感出发去审视和未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他理想的“大同世界”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就是孔子之“仁”的发扬,他力图创造的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