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2012-10-10

【编者按】: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中小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本文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通过情景设置和化学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哈佛第26任校长NeilL.

Rudenstine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1、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问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通往发现和创造的入口。 【2】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3]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注重自己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的传统课堂教学习惯,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精心创设情景,通过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将学生引导到化学趣味的海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形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驱使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案例1]选修1“维生素”教学,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在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反而恢复了健康。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内部学习动机,学生迫切想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野果中的什么成分使他们恢复健康?这种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

2、穿插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傅鹰教授曾说过,“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吸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经历他人的研究过程,与学生共同感受化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空气成份的发现,燃素学说的否定过程,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氧气、氢气、氯气、稀有气体、氟、溴等物质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变化,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铁、铜等)的历史,乌勒合成尿素,苯分子、足球烯分子结构的提出等化学史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案例2] 瑞利对第三位小数的关注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于是找来了自己的朋友拉姆塞一起研究,发现了惰性气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空气的研究早已详尽无遗,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大家自以为最熟悉的空气中竟隐藏着一整族的未知元素。

上述化学史可以让学生从创新的过程中,感受到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勇于探索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激发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否定,敢于创新的勇气。

二、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指导,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是关键。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如果我们仍然在课堂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同一、轻多元,重教法、轻学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1、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等开放、鼓励个性、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轻装上阵,放下精神包袱,张开自由飞翔的翅膀,展开联想,畅所欲言,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才会得到发展。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维护方法的唯一和知识的不可替代,只能埋没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一言堂,避免教师台上“演戏”,学生台下“看戏”的情况。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教师要具有民主的教学观,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欢迎学生的挑战;要乐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氛围;教师对学生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要充分给予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荒谬的,也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2、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创造性的观察,是对科学真谛的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影音视制品,我们应充分利用,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应当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程序,以提高观察的效率。

[案例3] NH3的喷泉实验

NH3喷泉实验现象具有很高的可观察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掘隐蔽在实验现象后的重要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①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如何?②装气体的圆底烧瓶内壁原来是否干燥?③胶头滴管挤水进烧瓶时操作的快慢和挤进去的水量多少对实验有否影响?④原烧瓶中气体多少(集满或未集满气体)会否产生不同效果?⑤实验后所形成溶液的浓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可以极大提高观察的效率。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定要争取做到:(1)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2)教会学生怎样观察。(3)教会学生对结果进行处理。(4)培养学生严肃的观察态度。

3、设计改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思维类型,并认为发散性思维能代表人的创造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设计改进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案例4] 原电池实验设计

必修②在原电池教学中,有老师要求学生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创造,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1)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2) 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

化学实验设计和改造要诱发学生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 通过联想和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