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活动与探究》栏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共编排了31个“活动与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活动存在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其表现:一是盲目性,探究活动进行了,学生也动了,可最终效果不好,好多探究活动没有为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服务;二是随意性,探究活动准备不充分、耗时长,冲淡了知识教学,导致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事情。为使探究活动求真务实,提高课堂实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同备同上一节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对一些活动与探究课进行研讨形成了一些看法。
一、明确化学实验特征,掌握探究程序,克服盲目性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乐于发问、勇于实践的兴趣和能力,需要从每次活动做起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活动与探究是陌生的,一开始就要求他们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是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在开始的活动与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与探究学习,亲自感受和理解化学学习的特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克服盲目性,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很重要。
案例1:第一单元课题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步骤较多的活动与探究,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实验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去观察什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清楚两个大问题:第一,探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探究方法和实验方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是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具体说是:(1)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2)氧气含量的比较;(3)水蒸气含量的比较。探究的方法是通过对比实验来比较。实验方案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通过它们分别与等量、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作用而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氧气含量的比较通过燃着的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水蒸气含量的比较通过玻璃片在空气中放置和向其表面哈气的方法来判断。最后,教师还要对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基本操作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内容,有了方法,清楚了探究步骤,避免了探究流于形式而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案例2: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的运动》
这个活动与探究体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我们利用这个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探究步骤的展示。(1)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演示实验(如图), B烧杯中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溶液由无色变红。(2)提出问题:为什么溶液会变红呢?(3)做出假设猜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假设最终确定为①B烧杯中的物质在空气中放置本身会自然变红;②大烧杯罩住B烧杯后,会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使其变红;③A烧杯中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中,使其变红。(4)设计方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最后教师引导确定实验方案。确定的方案应该是①取少量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久置不变色;②将蒸馏水和酚酞的溶液用大烧杯罩住,无变化;③取少量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再向其中滴加氨水,溶液变红。(5)实验验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假设③成立,即结论是: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大烧杯的空间中,再进入B烧杯中,从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6)反思评价:主要反思对比方法的运用。在这个活动与探究的学习中,教师恰当的引导、参与,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对探究程序和思维方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并成型的过程,有效克服了盲目性。
二、加强实验过程设计,确定探究任务,避免随意性
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学时间,要解决有限教学时间和多元化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有多种途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整体设计要体现构建性、过程性。随着活动与探究的增多,教师要对教科书中所有活动探究做出统筹安排,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把过程设计的各有侧重,避免为探究而放纵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案例3:第六单元课题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
这是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探究活动,学生前面已经探究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实验操作过程和技巧有了一定基础,这个活动探究的重点不再是制备二氧化碳,而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要侧重引导学生针对两个重点进行探究前的讨论。
在课堂中我们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后,可以归纳出十几个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这些反应可归为四类制取方案:(1)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含碳物质燃烧,如木炭、蜡烛、酒精、煤等;(3)木炭还原氧化铜;(4)碳酸钙分解。然后针对不同方案从可行性、安全性、科学性、简约性等方面分析评价,明确利用上述反应都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简便的操作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引入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制二氧化碳这一方案。方案确定后,给出以下药品: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归纳反应情况,并从反应速率方面分析讨论,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最后提供给学生教材中给出的仪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反应装置,将每个小组的设计装置图进行归纳比较,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也就是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
这样的设计不再是简单随意的重复教材,而是对药品选用和装置选择做了有效拓展归纳,丰富了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升了课堂效率。
案例4:第十单元课题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本课题有2个活动与探究,过程设计重点放在对活动与探究1探究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设计了下面的记录表:
(1)学生学案记录表
5﹪硫酸溶液
20﹪硫酸溶液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5﹪氢氧化钠溶液
20﹪氢氧化钠溶液
洗发水
护发素
pH
酸碱性
结论
(2)板书记录表:
5﹪硫酸溶液
20﹪硫酸溶液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5﹪氢氧化钠溶液
20﹪氢氧化钠溶液
洗发水
护发素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三
组
三组
四组
四组
结论
科学合理的探究记录表是教材隐性知识达成的载体,渗透着对照实验原则和多个测量值求平均得出准确实验结果等科学方法。学生学案中的记录表比较项目清楚方便了学生使用,清楚了探究的主要内容。板书的记录表便于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和对照。记录表避免了随意探究,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关注结果评析,培养分析能力,提升探究深度
1、问题导引重点分析
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入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文本信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是提升探究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在案例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中,当学生面对实验记录表中结果不知道从哪着手分析,教师择材而问、顺学而导形成认识,得出结论。
分析活动与探究1时设置的问题:(1)通过5﹪硫酸溶液、20﹪硫酸溶液的pH,你认为酸溶液的酸性与pH有什么关系?(2)通过5﹪氢氧化钠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的pH,你认为碱溶液的碱性与pH有什么关系?(3)盐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吗?(4)如果玻璃棒或胶头滴管上有水,测定结果会怎样?分析活动与探究2时设置的问题:做完本实验对你有何启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问题导引下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形成这样的认识:
活动与探究1:5﹪硫酸溶液、20﹪硫酸溶液是酸溶液,pH<7,溶液显酸性;5﹪氢氧化钠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 pH>7,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溶液是盐溶液,pH=7、溶液显中性,碳酸钠溶液是盐溶液,pH>7,溶液显碱性;5﹪硫酸溶液、20﹪硫酸溶液又代表了不同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酸溶液, 5﹪硫酸溶液pH=2、20﹪硫酸溶液pH=1,可以得出酸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同理可以根据5﹪氢氧化钠溶液、20﹪氢氧化钠的pH得出碱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进而形成结论: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酸的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碱的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盐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通过对问题(4)的讨论分析,清楚了测定pH出现误差的因素。至于测定的洗发液和护法素的pH,是为下面探究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做铺垫,这里可以不分析。
活动与探究2:通过观察浸泡后头发的光泽度和弹韧性,可以得出碱性过强的溶液对头发有伤害,结合上面对洗发水和护法素pH的测定,可以认识到为什么洗头发时要先用洗发水后用护法素。在探究中我们还发现:(1)30分钟的浸泡时间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浸泡时间更长,效果更明显,碱液中的头发会化成糊状,而酸性和中性中的则依旧有光泽,弹性韧性好;(2)现在的洗发液大部分偏酸性,对头发伤害小。
下一篇:化学学习应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