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以三维教学目标提升习题讲评课有效性

2013-01-09

1.突出知识重点,解决能力难点,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习题讲评课需要处理好如下矛盾:突出重难点与习题讲评面的矛盾:讲评时间与讲评习题数量的矛盾:学生错误解答个案与共性讲评的矛盾。习题讲评有时有充足的时间,有时只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剩余时间。因此,影响习题讲评的教学方法方式的因素很多,不宜一刀切地给出一个模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习题讲评时坚持以“突出知识重点,解决能力难点”作为组织习题讲评教学的指导思想。

选择习题与学生完成习题后的批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习题讲评所需的教学用时,影响到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这方面看,习题讲评课的准备应提前到习题选择布置、批改时,批改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是组织习题讲评教学的重要依据。

多数情况下,我们将习题答案公布与习题深入讲评相结合,即多数学生能正确完成的练习公布答案供学生自我纠正,对有难度的习题,肯花足够的教学用时与精力,力求分析到位。要对学生典型错误或创新解答进行统计并分析,学生产生错误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能力薄弱,是单项知识没掌握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把握错误原因,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进行校正和弥补,把学生的创新性答题进行展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成功。

在习题讲评时,我们对所要讲评的习题进行重新整合,将知识相近的习题组合起来,将学生存在着解题缺陷的习题组合起来,而不再按习题的自然顺序进行讲解。

案例1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试卷评析

习题讲评前的准备与目标确定:期中考试是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测试,通过改卷,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掌握不够熟练,迁移应用能力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能力薄弱。通过一节课的教学集中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习题讲评时对习题的整合:将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的试题从全卷的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中剥离出来,将有关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能力要求题从不同题型中剥离出来,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出来,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要求。

习题讲评过程:如“氯化镁和氯化铝混合溶液中,如何分离两种溶液,请选择试剂,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是一道错误率较高的试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镁离子和铝离子的性质混淆,对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认识不透彻,知识应用能力不强。选择该题作为讲评切入口具有典型性。在解答完本题后,要求学生找出全卷知识要求相近的试题,并结合已写出的有关化学方程式来解决。

知识迁移与强化:给出新题:“分析下列溶液中离子是否共存,说明原因,写出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要求学生运用刚才所写的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进行分析。

形成知识网络:写出铝及其重要的化合物,并用图示标出相互转化关系,形成“铝图”。

有时,为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标,教学方式宜常变换,以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和思维疲劳。比如,可以运用引入陌生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习题变式、习题翻新、请学生根据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计习题等方式。

2.展示思维过程,提炼解题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不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以错将错地“蒙对”:学生错误的原因各异,有些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使习题讲评更有针对性。

习题讲评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讲清某一题或示范某一题的解题过程,而应帮助学生提炼解题方法,将该方法拓展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中,提炼解题的方法无疑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防止陷入题海的有效方法。

案例2-道高三习题讲评

浙江省2010年高考理综26题(题略)

本题考查了学生获取与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典型习题,学生解题后得分率不理想,该题的讲评过程如下。

请学生分析自己在接触该题时的想法,分析解题过程,目的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自我剖析达到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学生分析,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知识点复习:要求学生写出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和溶度积常数计算公式,说出平衡常数的意义和盐类水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能力提升:针对学生解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两幅图难以看懂、识图能力薄弱等方面,重点讲解如何看图析图。

提炼方法:学生总结解题所用到的方法:根据问题指向提取有用信息,根据计算公式选择合适数据,曲线图的分析方法等。

后续跟进:选择相似的习题一至两题,请学生再演练,从而强化该知识点的学习。

3.体验积极情感,促进自我认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