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关键在于“创”,而“创”是一种精神。只有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干,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开辟新领域,创出新天地。如果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肯吃苦,不肯钻研,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以“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为题目的故事会或演讲比赛,使学生了解、 熟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他们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的勇气,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挖掘深埋于内心的创新动力。在学生中树立敢于攻克难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楷模,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号召同学们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教师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累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表扬鼓励,就配制成了一剂治疗自卑、增强自信、勇敢创新的良药
5.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索性实验教学运用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4]。
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使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独立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追求新知识。在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对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设想,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在科学抽象环节中发展演绎能力和分析想象能力,在得出结论环节中发展概括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享受发现的乐趣,在应用环节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6、多方引导,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深深依赖于其本身的思维品质的,离开了探究、灵活、独创的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森。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时机,创设条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5]。
6.1变革实验形式,训练思维的探究性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5]。实验教学中,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设计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在探究原理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结合实际分析反应特点,再对照课本实验装置大胆质疑,评判优缺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大胆设想、改进。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经讨论辨论,设计各种方案,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落脚到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实现了思维一路探究,最终成功飞跃的目的。
6.2巧妙设置习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化学课堂教学中各种习题教学所占比重很大,教师利用各种题目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学生经过练习,已经掌握计算思路和多种解题方法之后,适时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训练其求异思维,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最终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采用元素守恒法,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不仅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极大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训练思维灵活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双向性等。只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活跃学生思维,就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放自如。
7、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8、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及创造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环境,把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里的教师能时刻关注着“创新”二字,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经常地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创造意识、环保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