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数学情境设立运用体会

2012-09-26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真谛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是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地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索中。而创设认知"冲突"的最佳途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二、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1、利用科普常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在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时,罗列到了若干特殊不等式组,找出规律,力求学生记住:两个都大、两个都小,一大一小时不等式组的解应是:……多数学生不知所云。一个学生大胆发言:“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理解不等式组的解,直观方便,不但避开了烦琐的死记,而且可能长久不忘。”这种突破传授方法的局限,大胆创新解题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创新学习。

2、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创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学的媒体,将会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同学使用这样的语言:“老师的年龄和你妈妈同样大”,“你家的人数比老师家的多”,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环境里,一年级的小朋友会觉得非常亲切,感觉老师就象妈妈一样,老师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和他谈心、交朋友,知识的接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例如,一次在某镇中学听某老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时,老师反复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组成最简形式ax=b(a≠),然后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就得到了方程唯一的解x=这位老师还强调了“只有一个解。”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只有一个解呢?”这位老师感到有些突然,稍犹豫后告诉学生说:“你看课本中没有多个解嘛,课本中没涉及的东西你就暂时不要考虑了,待以后学习时再说吧!”显然带有责备的意思。其实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如果这位老师瞄准这一亮点,进而找出:“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解x1、x2,那将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可能会利用方程的解的定义得出=b,x=,ax=b,x=,x=x。这就与指出的“如果……”这一假设相矛盾,从而得出“只有一个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展现了一种利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反证法。如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长×宽÷2=(上底+下底)×高÷2这些发现,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利用已有知识,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的基础上的全新发现,这就是创新,从而也确定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2的推导思路。教学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发现事物的本质。有学生发现一个长方形,那么把长方形换成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留给同学们下去自己完成。

3、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五世纪时,“0”从东方传到罗马,当时教皇非常保守,认为罗马数字可以用来记任何数目,已足够用,就禁止用“0”,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介绍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发现后,对它施以酷刑。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两位古代神化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伏羲手中物体就是规,与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物体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